这是一部让人激动、感动的剧,看过以后我觉得该剧有三好:本子好、导演好、演员好。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的心情:“醉过了才知道酒浓,爱过了才知道情重”。这部戏中充满了爱和温情,写了普通人的生活,反映家庭伦理道德,没有电视剧中常见的那种贵族味、市侩味、脂粉味,更没有离奇的情节和混乱的武打。它描写了普通百姓的家事与生活中的真实,它能与人们沟通。它的魅力之处是具有真实性、温暖而又亲切。该剧动人的力量就是真实。不是戏说,更没有编造,深入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中,足见编导的功底、深厚的生活底蕴。否则该片不会如此真实、感人。同时要提到几位演员的出色表演。特别是两位老演员的精彩表演。奇梦石先生几十年的演艺生涯,曾塑造过许多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而这次更是拓宽戏路,扮演了一位没有多少台词的中风老人,难度之高可想而知,但奇先生以其生动的形体语言把这样一个角色的内心感受尽现在观众面前。还有母亲的扮演者王玉梅的质朴表演也是非常到位,在剧中多处细节刻划,把两位老人相濡以沫的感情表演的淋漓尽致,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典型东方母亲,把一个忍辱负重为了家庭而心力交瘁的老人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该剧引人之处是突出了一个“情”字,把父子之情、夫妻之情、母子之情、兄妹之情等等一系列家庭亲情在充满矛盾的情节中充分体现。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种真正的温情是值得提倡的。 该剧无疑是一部成功的电视剧。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好的文艺作品就该是念一本难念的经。该剧好就好在经的难念之处。没有生活,内容空洞的作品当然不会引起观众的兴趣。该剧念的经虽然古老,却又有新的时代内容,贴近生活。这本经就是“伦理、道德”。 剧中大哥的“忠孝不能两全”的问题正是基于中国千年以来的古老伦理问题。而大姐的感情故事也是一本很古老的经,观念的认识正是观众爱看的,这些生活中既熟悉又难办的事给古老的观念以崭新的生活内容。这些古老观念究竟怎么个变法,正是观众迫切想知道的,在当今社会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老话是否还普遍适用,“孝子”在今天又有何新的解释?“孝”要如何去孝,“不孝”又是怎么开始的,这些问题都值得观众去深思。剧中也有与时代迫切相关的问题的表现,如大姐的下岗问题,在老人生病无人照料的时候,孩子是否应该放弃自己的事业而选择孝道,故事中大哥与大姐不同的处理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孝道的理解。 作为晚辈尽孝,是义不容辞的,作为老人又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呢?有人说:“工业社会是孩子的天堂,成人的战场,老人的坟墓。”那么在当今的中国同样存在老龄化的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又该如何解决,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当然老年人自己也不能放弃对生活的信心。此剧对社会问题的敏锐反映引出了新的伦理观念。 我认为,《儿女情长》另一重大特点是,文学性占了较大的比例。所谓文学性是语言的功能上、结构上是否围绕人物。该剧的语言不俗,非常生活化,以朴素的语言撑住了整部戏。这充分表现出编剧的功底,这些语言不在生活中抓挖,是编不出来的。全剧紧紧围绕人物,省去了多余的铺垫,以生动的语言加之成功的形体动作来突出人物。尤其以大姐的表演充实、饱满。通过她不多、却又朴素的语言成功刻划出大姐的沉稳与善良的性格,突出了她人生境界的高尚。 此类优点在剧中不胜枚举。 在当今千姿百态的电视剧题材中,现实题材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旦缺少现实性,无论其数量怎么多、类别怎么广,从本质上都是不能满足观众要求的。我认为中国目前正在阶层化,由于阶层化,生活正在变的千姿百态,我相信现实题材的内容是广阔的,以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反映生活的电视剧是不可缺的。这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最广大的观众是普通的劳动人民,我甚至认为我们所说的文化其实也能体现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道义。毋庸置疑改革开放是必要的,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但我们看到这阵痛更多的是承受在最基本的民众身上。因此通过电视剧包括文学使民众感到他们所承受的阵痛是被关注的,是被理解的,是被体恤的。这也正是我们文化的良心所在。二,从艺术上讲,无论你想要表现的是什么人,其实这些人的生活无不于民众的生活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完全没有联系的人物形象在电视剧中将会是呆板的、没有光彩的。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我每次见到云良谈起《儿女情长》的创作时我都是非常支持的。同时我也想到我经常与北京电视界的年轻朋友在一起交谈,我感觉到年轻朋友们从理性上还是能够接受我的大部分观点的,完全不愿意写民众生活的编剧还是不多的,当然也有不屑去写的人。不过,愿意写和能不能写的含义是不同的,我所忧虑的问题是我越来越感到一些年轻的电视剧编剧即使他愿意去写民众的生活,但他真正能够写民众生活的能力正在下降、正在失去,甚至是那些原本从民众中来的编剧,他们原本也许写过几个好的本子,但当他们一旦进入电视剧的“圈子”之后,这些能力就突然消失了。以后所产生的现象是大家凑在一起来侃一个剧本,这种侃出来的剧本呈现在观众面前就会有种种的问题。有一种剧本我们可以想出来,但是不可能由几个没有这类生活经验的编剧通过技巧来解决,它一定得是编剧非常投入,调动全部感情来创作的。云良正是这样的好编剧,《儿女情长》证实了这一点。我认为对于我们北京的电视剧创作会带来教育意义。近年来我们正缺少这样的好戏。我个人认为这部戏是我所看到的上海方面送到北京来的几乎是最好的剧。这部戏的一大好处是修正了以往几部电视剧在长江以北广大观众心目中对上海人的误解。在上海、北京这种大城市就要拍出象《儿女情长》这样的受全国南北观众都能喜爱的片子,云良正做到了这一点。三,我个人认为虽然我们现在的电视剧内容非常丰富,幽默有了、调侃有了、玩闹也有了,但是是否缺少了对生活的另一种态度——庄重、善良。那种人的心灵向上升起的愿望,那种美好的自我要求、自律。不要以为观众就是某些人所想的“老百姓看电视就爱看个热闹”。这可能是一个时期内观众的要求,不能是他们永远的要求,他们不满足于这一点,他们要求从电视剧中看到有真情投入的内容。从编剧到导演到演员,只有这种真情的投入才会感人。而这部电视剧对我们来说是有教育意义的,它让我们想到“敬业”二字。我希望通过我们的记者朋友表达我这个写小说的人对全剧演职人员由衷的敬意。这部戏体现了南方派演员的精湛演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