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应运而起,一发而不可止 中国电视连续剧的起步是在1980年。 当国外电视连续(系列)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在中国荧屏上展现出一个个神秘或传奇故事,使中国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也传递来电视连续(系列)剧的新鲜概念。中央电视台在积累了最初的单本电视剧制作经验后,决策投拍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主题是歌颂共产党人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高风亮节”[1]然而出师不利,剧情和表演上的明显漏洞立刻受到观众的批评。继之,山东电视台改编《水浒》,以“人物志”的体式拍摄电视连续剧《武松》。1981年推出前三集《醉打蒋门神》、《身陷都监府》和《血溅鸳鸯楼》。一场醉打,使武松形象鲜明生动地屹立在观众面前。鲜明的民族风格、精彩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使之成为中国电视连续剧的第一部成功之作。 为解决电视台节目源的当务之急,1982年广电部决定自办电视剧,号召各地电视台把拍摄电视连续(系列)剧作为重点,由此拉开了中国电视连续剧大发展的序幕。 1982年有3部电视连续剧引起较大反响,其中两部改编自刚刚问世的有影响的小说。以知青生活为题材的4集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第一次以艺术长卷的形式在荧屏上再现“文革”时期一代知青的人生岁月,在充满时代特征的社会环境和对“血统论”的批判中塑造了柯碧舟、杜见春、邵玉蓉等当代知青形象,谱写出一首令人难忘的青春的歌。另一部改革题材电视连续剧《赤橙黄绿青蓝紫》以其对人的个性色泽的理解实际上也深入到人道主义的层面。第三部有影响的电视连续剧《鲁迅》(1—4集)形象真实地表现了少年时代的鲁迅,和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与社会家庭环境。 从《敌营十八年》探索情节片的路数,到《武松》开创电视连续剧改编古典文学名著的先河,到《鲁迅》率先兴起人物传记片之风,特别是《蹉跎岁月》和《赤橙黄绿青蓝紫》在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推涌下直面现实,反思历史,呼应时代思潮,表现出中国电视连续剧从诞生起就呈现出严肃思辨和积极艺术探索的活跃姿态。1983年3月,适应电视连续剧创作日趋旺盛,第三届“飞天奖”评选将电视剧分为电视连续剧(3集以上)和单本剧(1集至2集)评选,以增强可比性。《蹉跎岁月》和《武松》双获本届电视连续剧一等奖。至此,我国电视连续剧起步时期的三个阶段宣告完成:在四年时间内,从借鉴,自创到参评。 八十年代前期的电视连续剧大致沿着起步时的方向发展着。人物传记片又有《华罗庚》、《徐悲鸿》、《向警予》和以张海迪为原型的《生命的故事》。山东电视台据古典文学名著《水浒》又改编拍摄电视连续剧《顾大嫂》和《鲁智深》,湖北电视台据《三国演义》改编拍摄《诸葛亮》。通俗情节剧也有重要收获,5集《少帅传奇》、13集《夜幕下的哈尔滨》和3集《杨家将》各具传奇色彩,故事曲折生动。在中国电视连续剧中这是通俗剧的滥觞,它所标志的连续剧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向尽管在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但却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这时期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另一部知青题材电视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雪》。编导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历史的悲剧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真实地反映我国同代人所经历的苦难,并对他们用青春和生命开发祖国边疆的业绩作出公允的评价”[2]。4集电视连续剧用线性的叙事结构串连起“闹事现场”和“裴晓芸牺牲”两个重场戏的“环”,使观众沿着这线与环的结构方式进入一代知青的世界。剧目塑造最成功的形象是裴晓芸,明洁、抒情、悲壮的镜头画面感人地展示了裴晓芸的意识流——她渴望理解、渴望爱情、渴望温馨、渴望自由……可以说这是表现“文革”中人们渴望“人性的复归”的最精彩的片断之一。《今夜有暴风雪》在反映生活的历史内涵,塑造人物形象,以及发挥电视视听语言功能上的较大突破,使之成为八十年代前期最具代表性的电视连续剧。 电视连续剧雅俗共赏,走向繁荣成熟 八十年代后期,中国电视连续剧进入大发展的时期。从1985年到1989年这五年中,在短篇电视剧生产逐渐滑坡的同时,电视连续(系列)剧由年12部121集发展到276部1232集,超过短篇电视剧将近一倍。 电视连续剧在大发展中走向全面繁荣。各种题材、各式类型、各具风格的优秀电视剧竞相迭出。1985年北京电视台鼎力推出的《四世同堂》,标志着中国电视连续剧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四世同堂》不仅以28集的宏大规模结束了我国不能拍制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历史,而且以深厚的历史容量、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深重的民族风格将中国电视连续剧创作推上新高度。 《四世同堂》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播出,成为轰动全国的大事。在那个汇聚着特定历史岁月的小羊圈胡同里,曲折生动的剧情发展使戏剧矛盾在人物命运的演变中跌宕张驰,构成扣人心弦的艺术张力。而那些对文化传统、民族心理有深度的剖析,又使爱国主义主题得到了张扬。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情风俗和地道的北京方言,又使其活脱脱地成为沦陷时期古都北平的风俗画。《四世同堂》对中国电视剧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肯定与巩固了电视连续剧雅俗共赏的艺术方向,它以其丰富深邃的历史内涵和淳厚朴实的民族文化特色,汇合成深沉的艺术感染力,把雅俗两个不同欣赏层次吸引到一个焦点上,为日后通俗电视剧的大发展树起一个成功的路标。 《四世同堂》以后,根据柯岩同名小说改编的12集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再次轰动京城。剧目以充满诗意的风格描写工读学校学生的遭遇和心态,表现工读学校的老师们全身心地关心、教育、挽救这些失足的孩子,并以其对历史的回眸和向社会的幅射实现了对题材的超越。在原作者的执着坚持下,编导许雷精心设计了别具一格的电视剧片头——高高的白桦树林中,围着红头巾的倩倩时隐时现,红头巾像火焰,像征着理想和希望,白白的雪地上传出姑娘银铃般的笑声,父亲寓意深长的话语,烘托出全剧既富有哲理,又有浓郁抒情气氛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