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里,西方电影和西方电影理论大量涌入中国,它在促进我国电影面貌的改变,拓新我国电影工作者的电影观念,使我国电影走向世界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电影如同音乐一样,有着很强的国际性,是各国和各族人民相互了解和交流的重要手段,这也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变过去闭关锁国状态带来的一股新气象。 与此同时,一些理论工作者运用西方的理论如结构主义,符号学、弗洛依德学说等来研究中国电影的热潮也随之兴起,其中包括我们通常说的如何读解电影。这一切都表现出我们的虚心好学与“拿来主义”的精神。但是这几年,电影界实在“拿来”太多,俨然变成一种时尚,几乎言必称巴赞、麦茨。我从来不反对借鉴西方,但我不赞成在借鉴西方的时候,忽略了或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己优秀的哲学和美学传统。难道我们没有自己独特的有别于西方的美学,没有自己独到的艺术理论吗?难道我们的美学、艺术理论都是落后的,过时的,无法解释作为现代艺术的电影了吗?我想不是的,只是一旦打开国门,我们被五光十色的外部世界所吸引,所迷惑,还没有将目光从大洋彼岸收回来,认真关注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自己的文化和文学传统。根基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我们观看苏联1989年摄制的影片《国际女郎》所引起的良久的激动和思考,不仅感到作家、艺术家对自己祖国那份深情,那份热望,那份炙人的苦恋,那份赤子之爱,而且,我们还强烈感受到深厚凝重的俄罗斯文学传统,不自主地想到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归根结底,电影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思想深度,决定于作家、艺术家生长的那块热土上的文化和文学根基。其次,如果我们仅仅知道一点符号学或者生吞活剥地了解一点结构主义的皮毛,当我们与西方学者交流或探讨符号学和结构主义时,很可能像俗话说的:“圣人门前卖《三字经》”,连和人家对话的资格都失掉了。 本文就试着探讨一下我们的传统美学的“气韵生动”与电影剧作(我曾说过,电影剧作是包括从电影文学剧本到影片完成的全部创作,即包括导演的主要创作在内),目的是抛砖引玉。由于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的欠缺,谈这样的题目颇有捉襟见肘之感,可是犹豫再三,还是大胆写了出来,以就教于大家。 “气韵生动”与电影剧作,这确实是有相当难度的课题。印象中好多好多年前,似乎有人在一篇短文或一篇谈话中提及电影创作中的气韵问题,可现在已无法想起它的具体内容,也找不到这篇文字了。但它确实有过,所以我“不敢为天下先”啊! 通常我们都知道并承认“气韵生动”主要表现在书法与绘画方面。我国的诗论、文论中也都有相似说法,即画家、书法家作为创作主体的个人,可以将真气运到笔端而作画或作书法。电影是集体创作,如何体现出“气韵生动”呢?这也许就是研究这个课题的难处,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吧!但是,客观地说,我们又不能不承认某些影片的确存在着生动的气韵,或者说,观众能通过这些影片感受到那“气韵生动”的存在。例如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小说改编,由伊明编剧,吴贻弓执导的影片《城南旧事》,根据柯岩散文《深谷回声》改编的由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黄蜀芹导演的《童年的朋友》,黑泽明导演的《八月狂想曲》,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等等,这又如何解释呢?这是否说明作为艺术的电影也确实有某种途径可以使“气韵生动”存在,并能有效地传达给观众呢?” 现在,我们试着解一下电影剧作中的“气韵生动”之谜,能否解开,实在不大有把握,我只能说说自己的一点认识而已。 为此,我们不得不首先简略地对“气韵生动”一词作一点介绍和解释。 通常人们都认为“气韵生动”源于南齐人氏谢赫。他写了一部书,叫《古画品录》。他在品评27位画家时,说了这样一番话: 虽画有六法,罕能该尽。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则何?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三曰应物象形是也。四曰随类傅彩是也。五曰经营位置是也。六曰传移模写是也。” 这就是通常说的“谢赫六法”。那么,“气韵生动”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呢?为了说得清楚起见,先将“气”和“韵”分开来讲。“气”,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宇宙观来看,气是宇宙间生命的本源。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是很多的,如“观于人身及万物动植,皆全是气所鼓荡。气才绝,即腐败臭恶不可近。诗文亦然。”(方东树:《昭昧詹言》)“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典论·论文》)又如,“气者,生之源也。”(《淮南子·原道训》)等等。近代,如著名美学家宗白华也讲:“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总之气是宇宙万物生命之本。如庄子说的“通天下一气耳,故圣人贵一。”那么,“韵”又是什么意思呢?韵是和谐、节奏、音乐感、余味、余音等等。“韵,和也。”(《玉篇·音韵》);“同声相应谓之韵。”(刘勰:《文心雕龙》)。现在,我们再看看“气”与“韵”的关系。气和韵比较,气是主要的,有了气才有韵,而有了气的韵则是美的极致。可见气和韵是辩证的统一,如蒲震元说的:“气韵合观,在哲学上合于《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要求。在审美上,体现了阳刚与阴柔之美的有机统一,是大宇宙生命动静相生的整态美的综合体现。”(《文艺研究》1994年第4期),不难看出韵在文艺作品中也相当重要,甚至有人认为,“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关于气韵生动,还有许多问题可探讨,如气韵与气势,气韵与风骨,等等。这不是本文要详尽论述的题目。下面我们再谈两点,就进入电影剧作与气韵生动的具体讨论。一是谢赫讲的气韵生动作为艺术的审美标准,与顾恺之的“传神”说,基本上是一个意思。“传神”也罢,“气韵生动”也罢都讲的是作品的生命力。一部作品没有生命力,哪里还有“气韵生动”,还会“传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