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短篇电视剧凝聚了我国电视剧艺术工作者从中国电视剧初创、恢复到发展、繁荣各个时期的辛勤探索和艺术实践。它是我国电视剧起步时的样式,从表现“凡人小事”到讴歌改革开放,有过独领荧屏风骚的骄傲和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当迅速崛起的电视连续剧充谥屏幕时,它又以自己不懈的坚持促使电视剧艺术工作者从电视剧的本质特征上冷静地辨析,在纪实性和风格化两个向度上确立自身的优势,呼唤它的艺术精灵。 短篇电视剧的最初起步和十年停滞 中国短篇电视剧几乎是与中国电视一并诞生的。 1958年,中国最早的电视剧创制人员在“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学习,没有国外的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怀着“对电视工作的热爱和强烈的创作欲望……经过紧张的准备和周密的排练,终于在北京电视台试播后一个半月的6月15日播出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迈出了电视剧艺术的最初脚步。”[1] 这第一部电视剧是根据舞台小戏改编的《一口菜饼子》(陈庚编剧、胡旭、梅村导演),播出时间为20分钟,剧情是一位农村姑娘见到妹妹用一块枣丝糕逗狗玩,便拿出留下多年的一口菜饼子,回忆起解放前她们一家的逃难遭遇:抗战时期,家乡被大水淹了,逃难途中父亲被日军的炮弹炸死,姐姐要饭受到地主的欺侮,妈妈饿死前留下一块菜饼子,姐妹俩舍不得吃。后来八路军解放了这个地方,土改时农民分到田地生活好了起来。妹妹听了姐姐的诉说,悔恨地痛哭,姐姐教育妹妹:“我们的今天来得不易,人,可不能忘本啊!”这是一部忆苦思甜的短剧。 同年9月4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第二部电视剧《党救活了他》。剧本根据一篇报告文学编写,描写上海的医务工作者抢救大面积烧伤的炼钢工人邱财康的动人事迹。如果说第一部电视剧是从舞台小戏移植,基本套用舞台剧程式的格局,那么这部电视剧则是专门为电视创作的,容量扩大了,从前一部的一个演播室扩展到三个景地,三部摄像机,同时戏中还用了实景和布景相结合的手法,在结构布局、场景衔接上开始显示出电视的特色。 中国短篇电视剧就是从这里起步的。中国早期的电视剧制作采用“直播小戏”的方式,全部为单本剧。从1958年到1966年,北京电视台播出《一口菜饼子》、《女状元》、《新的一代》、《刘文学》、《火人的故事》、《我的一家》、《江姐》、《小英雄雨来》、《校队风格》、《火种》、《小马克检了钱包》、《焦裕禄》等近百部“直播电视小戏”,加之上海、广州、天津、西安、武汉、长春等全国其它电视台播出的《红色的火焰》、《姐弟血》、《谁是姑爷》、《长征路上》、《雷锋》、《三月雷》等剧目,这阶段全国共播出“直播电视小戏”约二百部。最初的电视剧反映现实生活,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内容简明,许多剧目为纪实性作品,有相当一部分是少年儿童题材、还有少数的国外题材。这些电视剧基本沿用舞台剧的模式,并且不能不爱到当时政治形势与文艺思潮的影响,但这最初的起步创作倾向是健康的,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赞扬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新风尚。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电视剧的停滞时期。 短篇电视剧的复苏、发展和走向繁荣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电视剧作为中国电视事业和文艺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迅速复苏。中国电视剧在复苏期有两个特征:一是电视剧的制作由直播改为录制,二是电视单本剧是这一时期的电视剧样式。 1978年5月22日,中央电视台播出根据同名锡剧改编的新时期第一部电视单本剧《三家亲》(许欢子、蔡晓晴导演),内容是反对铺张浪费大办婚事,提倡勤俭节约新事新办。这部电视剧率先走出了“直播电视小戏”的摄影棚,在实景中录制,更接近于电影的拍摄。真实的环境,多变的场景和灵活的镜头角度、还原的色彩,丰富了电视剧的艺术表现力。是年中央电视台共播出8部电视单本剧,其它有《窗口》、《教授和他的女儿》、《痛苦与欢乐》、《安徒生和他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历不明的黑鲨鱼》、《爸爸和妈妈谁好》等。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中国电视剧注入了强大的思想活力和艺术创造力,超越新人新事与儿童故事的浅层次,有深度地切入生活,关注时代,反思历史,表达人民的心声,与新时期的诗歌、戏剧、小说、电影相呼应,负载起新时期文艺的神圣使命。同时,日新月异的中国电视事业大大地解放了电视剧的生产力。 从1979年始,短篇电视剧进入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1979年至1982年电视剧的年产量逐年成倍增长,这一时期我国制作的电视剧基本上都是短篇电视剧,这一时期的电视剧获奖作品也全部是短篇电视剧,可以说,这是我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的“短篇电视剧时期”。 最早引起社会反响的短篇电视剧《永不调谢的红花》感人地再现了在“四人帮”淫威下坚持真理,傲然不屈的张志新烈士事迹。《乔厂长上任》敏锐地将“改革文学”移植到荧屏上,让生动的艺术形象发出改革的呼唤。而《有一个青年》、《凡人小事》、《新岸》、《大地的深情》、《女友》、《卖大饼的姑娘》、《你是共产党员吗?》、《洁白的手帕》、《周总理的一天》、《家风》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短篇电视剧显示出了新时期电视剧“写普通人”的一种创作思潮的阵容和实绩。有别于“文革”中文艺作品的“高大全”人物,以《凡人小事》、《新岸》、《有一个青年》、《女友》为代表的这批电视剧形成了旨趣迥异的群体美学新追求,编导者们纷纷将审美创造的目光投向他们身边所熟悉的平凡普通的人和事,“着眼于千百万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反映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塑造真实平凡的普通人形象。这一新的审美视点,不仅在于“真实地表现普通人”,更在于对普通人的认可与尊重,由此,我们从一系列编导的文章中读出短篇电视剧的创制者们着意去表现“凡人”的人情美,揭示“小事”里的重大社会内涵。电视剧《凡人小事》“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美”,《新岸》“从普通人的生活中去追求美”,《女友》更是通过平民出身的女主人公寒眉与干部子弟于诞华之间关于凌霄花的辩论,以及有意识地强调前者对于后者自始至终,无处不在的精神与才干的优势,揭示作品的主题——“应该象普通人那样脚踏实地建立新生活”。即使写伟人,如写周总理,《周总理的一天》“展示的是周总理平凡的一天”,又如写宋庆龄,《洁白的手帕》“只是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通过一件平凡的事情来反映这位伟大的女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