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电影的美学形式亦即电影材料(materials)使用的结果,是构成电影本体的基本元素;藉由它,电影展现它的艺术本质。换言之,它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是电影说故事的方法,也是影象构成的基础。当涉及电影的优劣评断时,美学呈现即是评论的标准。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美学价值是历时的也是共时的。宏观地说,每一种艺术呈现的方式都历经历史的演变,因此,对其美学价值的评估应将历史的成因考虑在内,电影美学在这方面尤其明显,随着电影科技、工业、经济与社会的变迁,电影自一百年前发明以来,其影象的呈现方式已有革命性的演变。也就是说,历时的探讨,即是为美学的价值判断提供革命性的评析准则。 然而,我们的电影美学评论,往往硬生生地套用现有的西方电影理论,或是迳对内容与影象做穿凿附会的合理化阐释,完全忽略与美学攸关的历史与社会轴面的观照,宛如将电影——与庶民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再现体,孤立于互动频仍的社会网络之外,容易产生误读,则无庸置疑。这股美学评论风潮由来已久,系源自80年代,进入90年代之后,台湾电影工业的现状更加凋蔽,这股趋势反而乘着诸多社会因素与大环境的改变而更加巩固。本文的目地不在于驳斥这些既有的论述,而是企图铺陈美学评论于社会(共时)与历史(历时)的框架之中,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的评论方式,将美学于空泛的论述中解放出来,迈向社会学的电影美学评论。 传统的电影美学评价论述 纵观我们传统的美学论述,都是由“作者”的角度出发,把电影美学的呈现比拟为导演个人神圣而自觉的艺术创作。我们欣然接受这一类评论时已把电影划归为艺术的范畴,但是却掉入古典艺术评论的窠臼,舍弃艺术社会学的观察,纯粹就形式而论美学评价。其缺点在于文本本身,对于“生产”美学的本体课题丝毫不加思索,殊不知美学也是社会物质生产的结果,电影不仅是一项工业,也是社会性的产物,摒弃并切断历史与社会情境对评论所产生的谬误是毫无疑问的。这种评论方式,对于尚未经过历史淘炼的作品而言,其危险性在于创造了许多被神格化的“作者”。 台湾电影评论界在80年代兴起对美学评价的兴趣,标榜着新美学形式的新电影于当时发迹是其原因之一。然而,在众声喧哗中,盘据着主流媒体的空间而对新电影忘情拥护的评论者,多半只积极地套用理论,对于电影机制内部社会情境的影响并未涉及。李天铎于《80年代台湾新电影的社会学再探》一文中曾指出: 70年代电影普遍笼罩着保守政治与商业气息,影评惟以作者论评当时电影引喻失据,其评论空间也受到限制。……长久以来,散见报章的影话和偏重个人主观电影美学遂成为评论主流。而80年代,沿用70年代台湾盛行的作者论批评法则,着重导演个人风格的表现与一贯主题的分析……站在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的观点抨击电影工业体制的僵化保守及对新电影的不支持。[1] 进入90年代,台湾国片产量锐减,但于国际影展上却频频获奖,80年代对电影美学的论战早已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依附国际影展冠冕下的美学价值观,评论者以艺术唯心论的评论方式,着墨在作者个人风格及评论者主观的论述上。其实,“电影社会学”的评论角度也时常被评论者采纳,但是其关注的范畴,往往在于主题内容与社会内部结构的互动,探讨产生电影素材背后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社会背景;毕竟,内容是最明显而具体地可以找到与社会文化现象接榫的佐证途径;也是电影被普遍认为是社会文化产物的原因。然而,其实附着于内容上的美学层面,才是电影艺术特质地体现,深化于电影本体之下,社会与历史的内涵已成为美学演进的内在驱动力。电影由生产至映演阶段与大众社会的切合最为密切,因此,就电影美学而论绝非导演偶然天成的创作,美学的产生必定交揉着历史的阶段性与社会的催化效果。美学是社会的,本文的电影美学,其中心概念专注于影象的表现形式与风格,主要尤指摄影机运镜的方法与构图,对于涉及电影主题内容层面的素材,及叙事上结构并不纳入本文的论述范围之内。 八十年代电影机制的内部氛围 审视历史轴面的目地,是为能了解90年代以前台湾电影发展的时代脉动,电影机制内部的生产氛围,理清80年代各项电影的与社会的命定发展,从而为90年代电影美学走向预铺先决的图像。 80年代电影论述的光环,普遍围绕于新电影,这个80年代特有的现象,本文无须在此一再赘言陈述,然而,淘尽时空,对新电影的争论声已远,但是以90年回顾的眼光来说,这段历史的轨迹仍留下了影响90年代美学发展的足印。 一、新电影所标榜的美学形式 新电影所标榜的写实美学,深焦构图,长拍,定镜一直为其拥护者所津津乐道,李天铎曾指出其美学特性: ……其实新电影在形式上并没有统一的格式,但是,大致而言,它们都有一个倾向,那就是舍弃动力式剪接的运用,而有意图的场面调度……[2] 以生产的观点来看这股美学风潮,其实是当时拮倨的制片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但在拥护者与反对者的争辩中却演变成新电影风格的重要标记,在导演方面则以侯孝贤为代表。 二、国际影坛的中国热 另一方面,80年代也是世界影坛逐渐感染上中国热的时期。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吸引了全世界注目的眼光,电影自然也是关注的焦点之一,同时也成为了解这古老国度的途径之一。于是,吴天明、谢飞、谢晋,接着陈凯歌、张艺谋等人的电影相继在国际影展上展露头角,成为中国形象的阐释者。同属于中国范畴的台湾电影也吸引了国际影坛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