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1995年,1996年的电影行事显得较为冷清,有时蓦然回眸,好似看到一片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情景…… 市场:逐渐降温 1995年,中国电影市场显得异常活跃,这种市场的突然“激活”,缘于进口大片。长期以来,国人都是在纸上跟好莱坞打交道,这一回,是真真切切地坐在电影院里,跟美国观众一样欣赏世界上最新最好的影片,所以,1995年看进口大片,一时很“潮”,成为时尚,这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到了1996年,进口大片在质量上跟1995年相差无几,而观众的新鲜劲儿却没了,这样,1995年被进口大片“撩拔”起来的中国电影市场热乎劲儿,到了1996年,自然而然地就趋于平淡。短短一年,国人对强大的好莱坞电影文化,从狂热到虽有热情却保持理智,这一过程,再一次证明,外国文化的“入侵”,并不可怕,之所以有时会甚嚣尘上,好似洪水猛兽,其实往往是缘于国人少见多怪而已,到了见怪不怪的时候,弘扬民族文化自尊心也许就会油然而生。 相比1995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红樱桃》,1996年在电影市场上获得上乘表现的故事片几乎没有。 1996年新年伊始,投资规模堪称巨片的《兰陵王》进入市场,映出效果不尽如人意,这对于电影市场来说,恰似当头放了一枚哑炮。《兰陵王》的市场遭遇,跟它的创作初衷很有关联。这部影片是一部迎合某种趣味的作品。所以,请了留着长发,生长于殖民地文化烙印深重的上海,在美国读书并且在美国话剧界得了奖的中国导演;兰陵王王子亦由蓝眼睛、高鼻梁的外籍演员担纲;为了让影片获得世界性,剧中人物一律讲谁都听不懂的“鸟语”。最后作品出来,让人觉得东不东西不西,洋不洋中不中,实在应了马列文论里“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一定律的反面——越是不民族的,就越是不能是世界的——甚至连国人都不能认同。 《红天鹅》的出现,不但没有给中国电影市场一股向上的托力,反而由于关于它的某些过分的炒作,给电影市场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平心而论,《红天鹅》虽然不是电影佳作,但在众多不胜枚举的平庸和低劣之作面前,该片还是有一定的艺术追求的。可惜,古榕用力过猛,他的“与观众一起修改影片”的点子出得太奇太好,他沉浸在宣传策划极具新闻智业性的成功喜悦之中,忽略了影片本身与宣传智业之间的对应性。而新闻界呢,面对这一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新闻事件,理所当然地忽略影片本身,一头扎进追踪事件的过程中,带动观众、读者去参与古榕的创作。当过记者的古榕没有想到,他此举是帮了新闻界的忙,砸了自己的片子。设想一下,《红天鹅》如果不是这样炒作,或者,它的艺术水准堪称一流,那又是怎样一道中国电影的风景呢? 蔡氏兄弟的《大辫子的诱惑》之所以在发行上又难尽人意,很明显是受了《红天鹅》的“牵连”。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使国人对国片的信任度产生了怀疑,这就跟多年前福建晋江地区卖了几次假药,全国人民都害怕买晋江货,以免上当心态是一样的。由此可见,新闻炒作之于电影市场,实在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双面性,真正有利于培育中国电影市场的,是切实而富有见地的影评和影评人。 这里有必要提到的是,纪录片《较量》破空而来,一石激起千层浪,给影界同仁启发良多。《较量》对于电影市场最发人深醒的启发,便是:我们如何针对电影市场,开发与众不同的电影产品? 创作:一切为了“精品” 长沙会议以后,电影人头脑里多了一根弦,那就是“精品”意识。然而,什么是“精品”每个人心中自有一番解释;工程如何实施,各个制片单位的做法也各有各的不同。 北影的很大一批创作人员,由于对什么是“精品”把握不准,便对创作持观望的态度。这些人提出很多疑问,比如:是否只有是写正面英模的作品才算“精品”?优秀的娱乐片能不能跻身于“精品”之列?社会效益不特别突出,但经济效益很可观的影片,即所谓的卖座片,能不能算做“精品”?在这些问题不得而知的时候,他们只好等着第一批“精品”“样板片”问世以后,再做决策。 西影的领导层对“精品”的理解十分具体,新任厂长张丕民说,“精品”并非就是重大题材影片,也并非就一定要拍英模,它应该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普通人,普通人也爱看的作品。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西影投拍了《白马飞飞》、《一棵树》、《大厂》。 同北影一样,珠影人同样对“精品”有着各种不同的理解。一些导演认为,“精品”就是能够经受得了市场检验的作品。另一些导演说得更直白,“精品”即是思想健康,人人爱看的影片。有趣的是,珠影被列入“精品”的影片,仍然是按题材划分属歌颂英模的《军嫂》,还有写环卫女工的《花城天使》。 长影领导在实施“精品工程”时,遇到最大的困难,便是资金的短缺。无论《军神刘伯承》、《撼天雷》、还是《征服死亡地带》,资金不足,都是困扰创作者的一大难题。自1993年以来,长影连续三年亏损,在这样的困境下,还要拍出“精品”,也够难为长影人的了。 投资:谁给电影输血? 钱,对于电影来说,不是万能的;但电影没有钱,又是万万不能的。电影这只食钱怪兽每年都要吞噬掉无数花花绿绿的钞票。对于中国电影人来说,电影的资金来源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票款收入,即从观众腰包里掏出的钱;二是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拔款;三是社会集资。近年来,社会集资拍片逐渐成为电影拍摄资金来源的主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