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该片以邓小平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平活动为线索,第一次形象地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奋斗和探索足迹,并由此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一个世纪以来的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革命和建设历程,特别是从理论与实践、政治与艺术、形象与思辨、哲学与诗情相结合的高度,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揭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酝酿、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对这一理论的来龙去脉和丰富内涵进行了深刻的多方面的阐发,将这一发展了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予以形象地展现。 电视片《邓小平》共分12集:前5集《序·早年岁月》、《苏区风云》、《戎马生涯》、《十七年间》、《十年危艰》,按历史顺序,采取纵向叙述,向人们展示了邓小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党和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建国十七年间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做的重要贡献以及“文革”十年间曲折悲壮的遭际。从形式上看,这与后7集的内容和体例有明显的差异,但实际上从历史的发展或思想的演进来说,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从电视片中可以看到:邓小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毛泽东思想的坚定捍卫者和执行者。大家知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既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两者是紧密相闻、不可分离的。因此,通过电视片的前5集,我们不仅进一步对邓小平的革命生涯、个性气质、伟人风范有了深入理解,而且更可以认识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理论前提,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继承和合乎规律的发展,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继续和飞跃。 电视片的后7集,是全片的重点所在。在邓小平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八年间,他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在此期间,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了建设中国的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根据内容和主题要求,电视片在后7集中不再按时间顺序推进,而是按拨乱反正、三步走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外交、一国两制等专题横向展开。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这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其中的思想路线;“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是这个体系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对照党的十四大报告,我们可以看到,电视片的确是完整、准确、形象地展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各个方面,不愧是学习、研究这一科学理论的形象化的辅导教材。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电视片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群众路线,通过录音、录像、影视、图片、文字档案等各种文献资料,生动具体地表现了邓小平同志一贯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緧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地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勇气。电视片通过邓小平同志支持和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肯定和推广安徽小岗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关注和推动乡镇企业的健康发展,亲自视察和肯定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和解决香港问题的决策,对于毛泽东、周恩来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和市场关系的研究和探索等等,使人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了对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播出后,在举国上下乃至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是一部非常及时的精品力作。它必将鼓舞我们更高地举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而英勇奋斗。电视片充分发挥了电视艺术的直观性、形象性优势,有机地巧妙地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熔理论、历史、影视于一炉,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予以辉煌地再现,为我们卓有成效地普及、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开了新生面,找到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