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苏联在20世纪的关联,不仅在于政治恩怨的复杂纠葛,还在于思想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作为通俗艺术的电影,更是有过无法回避的深度交流。 1980年代初,香港中国电影学会采访夏衍,问中国电影受哪种文艺思潮影响最大,夏衍明确答复说是苏联的文艺思潮:从1950年起,中国大量进口翻译苏联电影,同时在电影的生产、发行、教育等重要方面全部引进苏联模式。① 苏联是一个特指的历史概念,是1917-1991年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简称。1949年后,中国同苏联曾有过最为重要也最为曲折的双边关系——50年代的蜜月期、60-70年代的斗争期、80年代的缓和期。而中国电影与苏联电影的交集也经历了一个从全盘照搬到激烈批判的戏剧化过程,其从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大起大落,鲜明地体现了国家政治对电影事业的有效辖制。 历史上的中苏关系一般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段是1917-1949年,即苏联与民国的32年;第二段是1949-1991年,是苏联与新中国的42年。1991年苏联解体,特指的中苏关系也就结束了。 序曲:1949年前 苏维埃是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孙中山提出“以俄为师”,改造国民党,创立军队,把国民革命从南到北推进到多个省份。虽然蒋介石最终与苏联分道扬镳,但国民党与其有过瓜葛却是不争的事实。至于电影,1949年前的相关部门也曾想尝试性地借鉴。 1930年代抗战时期,因为同在反法西斯联盟,苏联电影在中国一度是个话题。痛感私营电影怪力乱神消磨意志的国民党政府意欲像苏联那样,将电影作为教化工具,用以激励民族抗战的斗志。当时的一些研究者探讨苏维埃电影的国家模式,推崇列宁和斯大林的电影工具论,建议政府把民营体制变为国营体制。比如一位名叫王平陵的作者阐释说:“苏联的电影事业,跟着政治的、社会的革命浪潮,由私人的经营,变成国营事业的一种……这以后,电影便随着苏联国策的推进,基于新的现实,和美国式的电影艺术大异其趣,在技术和意识上尽量展开独特的作风。”他的进一步建议是:“我们要发挥战时电影对于抗战建国尽其最大的贡献,唯有首先把内部组织机构完密起来,才能积极地展开工作,苏联电影发展的路程,是深足供我们借镜的。”② 国民党政府欣赏苏联电影的国家垄断体制,但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加之战后国共两党格局急遽变化,向莫斯科取经的谏言也就不了了之。
夏衍、郑伯奇译普多夫金的《电影导演论》和《电影脚本论》,1933年,晨报社出版 而社会理想与苏联相近的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对苏维埃电影始终秉持积极开放态度,特别是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更是对苏联文艺在中国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出版《苏联电影专辑》③,放映《生路》《金山》《夏伯阳》《母亲》《我们来自克隆斯达特》等影片,从不同层面介绍十月革命前后俄苏社会的冲突以及艺术家在电影领域的探索。这些影片内容独特、镜头新鲜,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革命性的启示。年青的夏衍还和郑伯奇联合翻译了普多夫金的《电影导演论》与《电影脚本论》,在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次系统介绍了苏联电影编导理论。 苏联蒙太奇学派营造隐喻意义的镜头手段也启发了中国创作者的灵感,被左翼导演用来表现阶级对立和社会苦难。譬如,《女性的呐喊》在工人抢饭吃的场面后插入一群小鸡啄米的镜头,比喻女工们的非人生活。《桃李劫》里的男主人公看到报纸上有一则广告,上面写着“本行拟聘请熟悉进口运输事务兼有工艺知识之职员一人……”镜头朝“一人”两字徐徐推近,接着从两字间跳出,转切到应聘现场,只见无数个应征者万头攒动。通过“一人”和“无数人”的并列,显示失业者众多的严酷现实。以后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等影片更是大量使用隐喻象征,揭露和鞭挞现实。 受到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共产国际组织影响的中国共产党积极接纳了列宁的工具论思想,其文艺纲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两次提到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毛泽东强调:“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④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诞生的1942年,中国共产党尚处在艰难探索之中,领地不足一个省,所统辖的人口也不过区区150万。置身二战漩涡中的斯大林无法提供有力的军事支持和经济援助,但毛泽东依然把苏共作为中共的学习榜样。早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他就坚定地写道:“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必须是联俄的三民主义。”⑤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倾情认同和左翼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实践,为50年代学习苏联的高潮埋下了伏笔,奠定了基石。 高潮:1950年代 中国与苏联的蜜月期大约有十年,主要在“同志加兄弟”的1950年代。 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面对即将夺取全国政权的大好局势,毛泽东明确指出:没有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同样,没有苏联的援助,革命的成果也不可能巩固。中苏关系是亲密的兄弟关系,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接着毛泽东发表著名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公开宣布了新中国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