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12(2019)02-0062-10 2018年中国电视剧的创作依然延续着高产的发展态势,同时也逐渐从单一的以量取胜向以质立身的局面转型。这一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同时又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大放异彩,而其他类型电视剧也不甘落后,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与创作的繁荣景象相对应的电视剧研究也是成果丰硕、亮点纷呈,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内容生产维度下的电视剧内容创作的研究;二是市场与资本驱动下的电视剧产业格局的观察;三是审美转向下的电视剧美学观照和文化批评;四是传播逻辑下的传播策略和传播效果的思考。其中,研究视角涵盖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次;研究内容涉及了电视剧的生产创作、美学价值、产业发展、传播接受、政策法规等领域;既有理性构筑,又有实践深度,既有针砭时弊的文化批判,又有人文关怀的注入。本文以2018在《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当代电视》《电视研究》《中国电视》《当代电影》《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民族艺术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文汇报》《文艺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各大重要学术期刊和报纸上发表的关于电视研究的论文以及出版的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期勾勒出本年度电视剧研究的总体状况和脉络图景,为电视剧的创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改革开放40年与2018年的多重维度:对当下电视剧内容创作的研究 2018年对电视剧而言是一个特殊的年份,它既是改革开放40周年,又是中国电视剧诞生60周年,因此作为致敬和献礼,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数量明显增多;学界宏观回顾这几十年的春华秋实的电视剧著作和期刊论文也应运而生,其中对于电视剧内容生产和创作层面的研究更是成为了学术热点。本年度电视剧创作的相关研究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宏观层面梳理和回顾电视剧创作发展的60年经验。由范志忠和陈旭光主编的《中国电视剧蓝皮书(2018)》[1],对由国内知名影视学者和评论家投票选出2017年度中国电视剧作品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十部作品进行分析,书中不仅指出了中国电视剧审美创作与类型叙事的新态势,还对反腐剧、历史剧、都市情感剧、谍战剧、行业剧、仙侠剧、网络剧、主旋律剧等类型的电视剧的创作叙事做出了新的探索。杨洪涛的《观剧(新世纪中国电视剧类型研究)》[2]同样从学理和实践层面对不同类型的电视剧的发展轨迹、生成语境、影像风格演变规律进行总结,谈到新世纪国产剧创作的两个维度,即类型化与反类型,指出国产剧在艺术探索、市场检验和观众诉求的合力下,形成了相对稳定又成熟的类型化创作模式,继而又出现了解构原型、颠覆规则的类型突破,使得电视剧在创作题材、故事情节、人物塑造、视听风格和时空情境的类型化与反类型两个维度中同频共振地前行发展。仲呈祥的《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创作卷)》[3]全景式地梳理了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以时间为线索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曲折的发展(1858-1965)、沉寂与再生(1966-1978)、全面分歧(1978-1991)、成熟与繁荣(1992-2004)和变革与未来(2005-2018),把电视剧发展的阶段性艺术创作特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所处的社会背景、文艺思潮和文艺政策,做出考据翔实和持论公允的评述。除了以上三部本年度出版的著作外,学界的期刊论文的相关讨论也相当丰富。与仲呈祥对电视剧发展时间划分稍有不同的是,欧阳宏生和黄晓波将其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初创与曲折(1958-1975年):意识形态话语占主导地位;复苏与发展(1976-1989年):高扬人文关怀旗帜的精英式探索;丰富与成熟(1990-2004年):脱离单纯精神建构的大众化转向;多元与蜕变(2005年—2018年):繁荣边际上演的融合奇观。在美学分析和历史分析辩证统一的视角下进行归类,回眸中国电视剧发展概貌,并对不同时期的电视剧文化生态进行归纳。[4]胡智锋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影视艺术发展纵览》则将研究目光聚焦到十八大以来的影视艺术,在作者看来这一时段是中国影视史上发展最快、收获最多的一个时期,体现了整个国家的文化艺术发展需求,全文从影视艺术的新环境与新景观、新法规与新举措、新题材与新收获三个角度进行了梳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视剧创作的根本经验》[5]一文则总结中国电视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成就和根本经验都在于现实主义创作,分析了现实主义在新语境下的新发展和新走向。 以上著作和文章都是纵向梳理了某一时期的电视剧发展并对其内容生产和艺术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还有一些文章的研究视角则对准了整个年度的电视剧宏观发展,如梁振华的《承续历史·映照现实·根植传统——试论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三重文化维度》[6]解析中国电视剧创作的三重文化维度,其中还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等予以讨论。胡智锋的《2017年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盘点》[7]指出了2017年我国电视剧尽管收视有所下滑,但也不乏优质作品涌现,表现为现实题材电视剧更加接地气、制作体现出精品化追求和海外拓展方面可圈可点等。《剧说中国故事纷呈——2017年中国电视剧创作备忘》[8]和《从架空世界回归生活现实——对2017年热播电视剧的动向分析》[9]都对2017年出现的主旋律电视剧、现实题材电视剧、历史与古装电视剧和网络剧进行了综合盘点,概括了其艺术特征,指出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要求。的确,当前的国产剧创作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也同样面临着诸多的挑战,要实现创作的良性发展,剧作始终要秉持“内容为王”的创作原则,以“工匠精神”打造优质作品,实现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双赢。 第二,中观层面是分析媒介融合背景对电视剧创作的影响。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电视剧的生产、制作、接受和传播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电视剧进入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是在传统和新兴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之间的融合,进而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10]很多学者都敏锐地关注到了这一变化,《全媒体环境下电视剧的创作转向与内容迭代》和《电视剧在全媒体语境下的内容生产与媒体互动——以近些年的热播剧为例》,就指出了全媒体环境激活了电视剧创作的动力机制[11],原本单一、封闭的内容生产秩序被解构,电视剧创作因此也出现了三大转向,即创作中心从以创作者为主体向以受众为主体转变、创作流程由线性秩序向开放包容转变、创作模式由单一运作向多元模态转变。《试析新的媒介生态对电视剧创作的多维影响》[12]一文则从电视剧的内容呈现、创作样态和生产范式的多维角度进行分析,指出媒介变革推动了电视剧类型创作的多元化、跨媒介的叙事、“文本+活动”的意义生产场域和生产逻辑从2B到2C的转换。《全媒体传播环境下电视剧创作的新思维》将视点集中于全媒体对电视剧创作的跨媒介思维、AGG思维、社交化思维的催生和影响,并指出全媒体传播环境不只是媒介融合,还包括新的媒介使用方式、新的媒介观念等。以上几篇论文都深刻地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媒介技术对于电视剧创作层面的影响,共同指出了跨媒体叙事建构了新的叙事逻辑和表征系统,形成了电视剧的内容再生景观,也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开阔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