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对“它种艺术”的借鉴与融汇:(一)电影与戏剧。电影的“看”是戏剧的“看”的延伸与发展,电影借鉴了戏剧的“冲突”性因素。(二)电影与小说。在语言、动作和冲突形式(叙述形态)上,电影与小说的关系较为密切。 关键词:电影 非独特审美元素 “看” 冲突 语言 动作 当“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的论断成立之时,一种崭新的艺术观便在艺术之林中拥有了自己的“领地”。是的,只有发明了摄影术,发明了胶片,实现了运动构图的愿望,在画面中看到了时间和空间,听到了人类自己的声音时,电影才真正成为一种艺术。值得思考的是,电影的这块领地难道仅仅是这些属于它自身的“元素”占据着吗?在这块小小的领地之邻,是否还存有“别国的领土”,是否还有“共管领域”的存在?显然,如果电影仅仅拥有摄影机,拥有特殊手段而造成运动构图,织造时间和空间,或模拟自然人声的话,那电影距离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恐怕还相差很远很远。事实上,一种艺术是离不开它种艺术的,正如单个人的生存是极为困难的一样,艺术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的现象,有其整体共同性,也有不同艺术的个别性,而各种艺术之间,无不交互影响,相互渗透。它们各自的枝枝蔓纽结在一起,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比如同为叙事艺术,电影的故事性与小说、戏剧的故事性的界限似乎就不太明显。但正由于电影是一种造型及其进化的艺术,是否存在着不适合“看”的表现题材呢?再者,无论电影怎样强调真实,其创造过程中的假定性,银幕形象的假定性以及完成这一假定必不可少的场景、灯光、服装、表演、化妆、镜头运动等似乎又都表现出“戏剧”的遗传——难怪有人说电影是一个“杂种”,一个多种艺术杂交生成的艺术种类。要全面认清电影及电影美的真面目,必须对属于电影独特审美元素之外的这些元素加以审美的评价,而这些元素在电影中,大约只有称为“非独特的审美元素”较为合适。恰恰因为电影的非独特审美元素在它种艺术那里表现为“独特的审美元素”,所以,这些元素毫无疑问地属于“共管对象”。因此,若要详尽分析这些元素,势必先从整体观察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其在发展过程中对其它艺术的借鉴和融汇,或者说是在整体上观察电影与它种艺术的关系。那么,这里的“它种艺术”是否系指所有其它种类的艺术呢?比如说建筑,尽管在造型意识的深层涵义上,二者仍可找到一定的联系,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电影与建筑艺术确实相距甚远,而在叙事意义上,电影明显与小说和戏剧较为接近。所以,这里的“它种艺术”主要指小说和戏剧。 我们先看电影与戏剧。 无论是何种戏剧,其基本的界定大致如次:戏剧是由扮演角色的演员在舞台上当众说唱台词、表演动作、完成故事情节而反映生活的一种综合艺术。这样,我们便看到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而其形式上的主要特征便是真人在特定环境中的演出。由于场地固定,观众视角难以改变,尽管人们绞尽脑汁地在舞台背景、舞台形式(如旋转、三面式等)以及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分割舞台(如灯光切割)上下功夫,戏剧的时空限制性依然不能摆脱。在戏剧理论史上,尽管有从“三一律”到“开放戏剧”的演变过程,但戏剧的集中,尤其是观看视角的难以改变终于使戏剧时刻在跳着“带枷锁的舞”。问题的另一面是,在人类艺术文化学的意义上,戏剧的形式是人类最早对自己产生认同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形式。所谓戏剧表现人生,其意义应该是极为广阔的,它不仅包括社会人生,也包涵个体人生。因而,它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人的自我属性。戏剧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其意义固然繁多,但上述方面却是极为重要甚至是主要的方面。正是这种人类文化学意义上的艺术命题左右着“可视艺术”的发展——绘画、雕塑对人体及形象的充分展示,戏剧对个体人及群体人的“虚拟化”等均证明了这一点。那么,作为诞生于戏剧之后的电影与戏剧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从技术的发展着眼,电影的产生得力于光学、电学、化学等自然科学发展所带来的可能性。问题在于产生发明电影的原动力是什么?科学技术并不能直接导致一种人文科学或文艺的产生,但它却可以通过哲学等的转借,改变艺术思潮的变化,如蒸汽机的发明与人类机械时代的产生以及大工业文明的产生,或由此带来的经济学与哲学的变化等无不在此后的文艺中形成种种变异。但是,电影的产生绝不是这种类型的繁衍,而是一种直接的技术之产物,只是使技术向人能够看到活的影像的聚集与发展,显然存在着一种来源于人本身的原动力,即人对“看”的需要。旧有的戏剧实施以人自身的演出的形式,满足了人的愿望,但人既要看,就希望更真实的看,或言希望看到更真实的世态人生。而电影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成为戏剧的一个新变种。或许,人们会以为,电影刚产生之时,无非是给人们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影像,如火车到站之类,根本与戏剧无缘,就实际情况而言,这只是一种表象真实,因为在电影诞生不久,火车到站一类的“玩意儿”已不能吸引观众,而将观众留在电影院并挽救了电影的是梅里爱的戏剧电影或者说是一种发展变形的“戏剧”。正是在这些戏剧电影中,使人物、情节、动作等戏剧中早已锤炼过的因素得以成为电影的因素,而电影的“非真人表演,胜似真人表演”的集合效果,比如《月界旅行》的幻想的“可见性”使人们重新对电影刮目相看,即是说,电影借助戏剧得以生存,同时也冲破了旧有的戏剧观念,在满足人类看的本能的意义上,电影的“看”是戏剧的“看”的延伸与发展,在整个电影的发展过程上,在戏剧中看不到的东西逐渐地在电影中成为能够看到的“真实”。诸如真实的格斗而不是虚拟的打斗,宏大的战争场面而不是几个喽罗的几声呐喊,巍巍高山、浩浩江河等等与各种艺术表现的内容溶为一体,便自然使电影从戏剧那里承继的一此品格外升为自己的独立品格。一部电影艺术发展史,便是这种独立品格逐渐形成的历史,所谓艺术形式本体意义上的“自我意识”的强化,便是其发展的明显轨迹。如此,则可以断定电影与戏剧绝无缘份吗?诚如前述电影虽然不是直接脱胎于戏剧,但电影对戏剧明显有一种师承关系,只是在电影本身独特审美元素的发展中,电影与戏剧的一些共同性因素发生了变异,形成了电影对戏剧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