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要着力破解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消解国家需求与企业需求、个体需求之间严重错位所带来的发展困境,即国家极为重视职业教育。然而,作为产业主体的企业并不愿意参与职业教育,作为学习者的个体也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这是长期困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且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这一问题解决了,我国职业教育才能站上新的历史起点,也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教育支撑。这一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原因在于以往面对这一问题时,往往只是直接从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与个体接受职业教育的兴趣入手制定政策,然而职业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它的问题既是教育问题,更是经济问题。特定职业教育形态是嵌入在特定经济体系中的,只有分析清楚经济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彻底理解职业教育问题的本质,也才可能彻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作为经济体系核心要素的产业形态与经济运行模式是否协调,对职业教育发展有关键性制约作用。参照这一关系模型会发现,职业教育的需求错位问题只是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原因,那就是我国产业形态与经济运行模式之间存在不协调现象,即经济政策的二元化。 一、产业形态、经济运行模式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支撑关系模型 经济社会学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门学科,它是对新古典经济学进行反思和挑战的结果,主张以社会学的视角观察和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因为它认为经济现象是嵌入在社会结构或社会网络之中的。职业教育的企业需求与个体需求是由经济行为所引起的一种社会行为,因而对它的研究需要借助经济社会学的理论观点和思维方式。 (一)产业形态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支撑关系 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问题,多数研究所持的观点是经济发展必须有高水平职业教育的支撑,然而对于这一观点有两个疑问。一是,在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确可以看到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支撑作用,但经济发达的国家并非都拥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比如美国职业教育就远没有德国职业教育的水平高,就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言,美国职业教育的水平甚至还没有我国目前高,然而美国的经济规模却非常大,很强盛,在经历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近几年一直处于持续的温和复苏状态。从美国现象看,为什么职业教育发达与否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二是,如果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那为什么英国职业教育体系像美国一样弱,却对其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最终使得其在欧洲的经济领导地位被德国取代,并远远超越? 基于这两种现象,可以对经济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提出以下假设: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否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撑,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的支撑,要看它所实施的是什么样形态的产业;国家财富的来源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国家主要依靠原材料,有的国家重点发展农业,有的国家主要依靠原创性研究与金融控制,等等,只有以高端制造业为支柱的产业形态才最需要高水平的职业教育予以支撑;如果一个国家实施的是以高端制造业为支柱的产业形态,却又没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做支撑,那么它的发展就会无法持续,从20世纪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深刻地看到这一关系。 下面选取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四个国家为分析样本。 1.美国产业形态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关系分析 在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上,美国与德国完全不同。杜威就对美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做了如下判断:“我们国家的问题主要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不是像德国那样,是商业的或技术的问题。”[1]美国当时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着我们今天同样的问题:“对德国人在执行这一政策中所获得的技能和成功,我们只能表示钦佩,因为他们推行的这种政策,在美国是很难行得通的。我们既没有这种历史背景,也没有特别重视它的实际眼光。”[2]美国职业教育的这种发展状态一直延续到今天。和一百年前相比,尽管美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与质量均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其基本功能定位没有根本改变,那就是为了人的教育而不是产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美国,其职业教育称为生涯教育,生涯教育这一概念很好地体现了美国职业教育的这一功能定位。美国职业教育对产业的支撑力量很弱,其职业教育课程的岗位针对性程度比较低,比如美国职业教育中很流行“群集课程”,这种课程模式的出发点是为了提升个体在就业中的适应面,但与此同时必然降低课程的岗位针对性。美国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人才主要由企业自己的人力资源部门培训,这一需求刺激了美国人力资源学科的发展。 没有高水平职业教育支撑的美国产业,是如何使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呢?这是因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并非制造业,而是硅谷和华尔街,即技术创新和金融控制。 美国的制造业并非没有在其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国的制造业一度也非常强大,整个20世纪美国制造业在世界上所占份额都是最大的。但是美国制造业的特点是,为了降低对工人技能水平的依赖,普遍采用由福特公司首创性地设计的基于流水线的批量制造模式。“在美国,企业首要的目标是通过技术革新、工作重组和标准化生产,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理性化并减少对技术工人的依赖。”[3]这种制造模式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但同时也通过降低对技术工人的依赖而降低了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这就是美国职业教育没有德国发达,却同样可以发展起强大的制造业的重要原因。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制造的产品由于受制造模式限制,在品质上竞争不过德国、日本的产品;而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抵消了其标准化生产模式所降低的成本,以致其产品在低端市场上又无法和中国竞争,最终逐步丧失了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