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63(2019)01-0001-0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八个“明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第二个“明确”就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19可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辩证地认识和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内涵以及如何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解决这个社会主要矛盾,也就是学习和研究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第二个“明确”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仅仅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且是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要顺利地跨越这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说,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才能实现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由此,我想到的需要进一步认识和研究的一些问题是:1)党和政府提出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社会的以人民作为整体的目标,人民的整体性是人民的个体性的集合,二者既相对立、又相统一,既需要考虑美好生活需要的整体性特征,又需要辨识美好生活需要的个体性差异;2)美好生活需要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内涵,是一个不断变化和不断发展的概念,它具有发展阶段性的特征;3)美好生活需要不是一个随心所欲的概念,它受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具体讲就是要受人民的收入水平的约束和社会的供给水平的约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主要是指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影响人民的收入水平的不平衡不充分和社会的供给水平的不平衡不充分,这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作出能够化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制度安排。本文以这些问题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对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深化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的基础上,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内涵和化解矛盾的制度安排展开理论分析和探讨。 一、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认识 美好生活需要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新思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工作的奋斗目标。就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概念来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是这样对它作出说明的,“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50就是说,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包括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优质生态产品,或称生态财富。用共享发展的语言来说就是,美好生活需要就是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各方面建设成就的共享发展的需要。其中,经济的建设成就是物质财富;政治、社会、文化的建设成就是精神财富,生态的建设成就是优质生态产品或称生态财富。党和政府的工作就是要通过加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各方面的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优质生态环境需要。我认为,在认识和理解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概念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特征作出理论上的分析和探讨。这是因为,只有在充分认识美好生活需要的特征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充分理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深刻内涵,才有可能有针对性地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各方面的平衡和充分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美好生活需要的差异性特征 美好生活需要的差异性特征又可以称谓个体差异性特征。人民的概念指的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的总称。人民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工人和农民,也包括从事非物质生产劳动的知识分子、干部、军人等等。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的范畴进一步扩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也被列入人民的范围。因为人民的个体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别。例如,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不只是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就是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和程度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再如,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人民的生活习惯不完全一样,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容也是不可能完全一样的。马克思曾经说过:“由于一个国家的气候和其他自然特点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自然需要也就不同。另一方面,所谓必不可少的需要的范围,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一样,本身是历史的产物,因此多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其中主要取决于自由工人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从而它有哪些习惯和生活需求。”[2]194在这里,马克思十分清楚地说明了人民的生活需要具有个体性差异。一个国家的人民生活需要具有个体性差异,一个区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可见,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的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和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更进一步的认识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有差异的,从而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形成除了生活资料量和质的需要的差别以外,还有诸如教育或训练等方面需要上的差别。“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2]195由劳动力使用价值形成的需要所决定,人民的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存在着差异性的特征,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不例外。因此,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上,无需强调千篇一律,应该充分注意美好生活需要的个体差异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