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养老金体系有了快速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个覆盖范围广泛、多方主体参与的规模庞大、制度复杂的多层次养老金体系架构,在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总体来看,我国养老金体系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尤其是在人口老龄化风险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养老金体系面临长期的供需矛盾,最突出的挑战是养老金体系的结构性失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支独大,补充性养老金制度进展缓慢,待遇水平充足性有限。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应在正确认识我国养老金体系发展进程的基础上,探讨养老金制度现存的主要困境与矛盾,从抓主要矛盾入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养老金体系改革包括参量改革和结构性改革,从我国目前面临的挑战来看,单纯的参量改革已经不能解决养老金体系的长期可持续问题,进一步发展二三支柱养老金制度的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养老金体系改革的核心路径。本文在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背景给养老金体系带来的巨大挑战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我国养老金体系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在具体分析时,本文主要以城镇企业职工为例。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对养老金体系的影响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养老金制度是一个长期战略问题,而不是短期政策问题。之所以是长期战略问题,主要是养老金制度会受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逐步显现的,一旦形成,短期难以改变。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人口问题。我国自2000年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快,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继续推行,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规模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0.8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到2017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数量达到了1.5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11.40%(见图1)。
图1 2000-2017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及占总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数据计算。 总体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初期的十余年间,其发展速度相对比较平稳,但受1949-1958年和1962-1977年两次出生高峰[1]的影响,大量人口在2013-2017年和2022-2033年陆续达到60岁,而受到第二次人口生育高潮的惯性作用引起的1981-1994年左右形成的第三次人口出生高潮,将在2041-2054年前后进入老年期,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5》预测,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将在未来三四十年间明显加快,到2040年前后,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到2050年这一比重将继续加大,达到20%~24%,2060年前后将达到30%并将长期处于人口老龄化的高原状态[2](见图2)。
图2 1950-21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及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 资料来源:United Nations,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Population Division(2015).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5 Revision,custom data acquired via website.http://esa.un.org/unpd/wpp/. (二)人口老龄化影响养老金供需:老年抚养系数增加,养老负担沉重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入,老年人口抚养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是老年人口增加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综合作用的结果。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在13%左右,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5》,未来数十年内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迅速发展,老年抚养系数也将持续增加,203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将达到25%左右,到2045年前后开始超过发达国家水平,并继续长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见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