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战后中国电影复兴做理论准备的《电影轨范》 “二战”以后,中国电影业处于与好莱坞电影倾销的激烈竞争中。当时文化界与高等院校的大批文化精英进入影坛,以希区柯克电影为代表的具有现代色彩的西方影片正受到国内电影艺术家的借鉴。中国电影在整体上呈现出一股初步尝试向全球化方向发展的倾向。《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等超大制片规模电影的出现;《天字第一号》《莺飞人间》《花外流莺》《不了情》《假凤虚凰》《太太万岁》《三毛流浪记》等完整类型化影片的制作;《夜店》《母与子》《表》《哑妻》《欢天喜地》《春残梦断》等直接改编国外文艺作品电影的拍摄;《小城之春》《深闺疑云》《巫山梦回》等现代风格作品的创作,以及《假凤虚凰》等电影成功打入国外市场的努力;《生死恨》为中国电影进入彩色世纪的贡献,都体现了中国电影在行业水准上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可能性。为战后中国电影全球化理论准备的重要著作,便是陈鲤庭写于1941年的这部《电影轨范——电影艺术表现技巧概论》(以下简称《电影轨范》)。陈鲤庭编著的《电影轨范》一书的问世,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电影论坛的又一件盛事。如果说《电影小丛书》是沿着20世纪20年代电影理论的规范命题发展下来的集大成之作,那么《电影轨范》则是30年代电影本体美学的新发展。这是电影理论家们在烽火连天、颠沛流离、极其艰辛的战争环境中,坚持理论探索的结晶。应该指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为战后电影的复兴储存和培育了大批精英人才,犹如西南联大和李庄的史语所。 在抗战大后方,陈鲤庭已是一位剧坛名编导和资深电影人。这位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精通英文和俄文的高材生,不但是一位声名卓著的剧坛宿将——30年代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的作者和40年代大型话剧《屈原》的导演,而且是我国早期实力雄厚的电影理论家。他在30年代上海《晨报》《民报》的电影副刊《每日电影》《影谭》上常以“思白”为笔名发表的理论文字,已超越了一般影评的水准。他于1934年八九月之交在《民报·影谭》发表的长篇论文《创造中的声片表现样式》,可见他在理论方面的实力。在30年代,他还翻译了雷蒙·史保替斯乌特的论著《电影文法》(A Grammar of The Film,此专著的绝大部分曾在30年代中叶由陈鲤庭译载于上海《民报》副刊《影谭》上)、普多夫金的《电影演员论》以及伊埃也托夫的《苏联电影艺术史》等,显示了他在外语方面的修养。在抗战的大后方重庆,他兼任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摄影场的编导委员,40年代初中国电影制片厂的《中国电影文化丛刊》的宏大规划中,他是出力最大的一个。在“丛刊”中,他接受了《电影轨范》《电影艺术论史》(即最早的电影理论史的写作计划)、《史丹尼表演方法》三本专著的写作任务。在繁重的创作活动间隙,尤其是“在这样空袭频仍的日子”,①他以过人的精力和惊人的毅力率先完成了中国早期电影理论史上电影美学著作《电影轨范》(陈鲤庭于1942年6月25-26日在重庆《新华日报》连载的长文《演技试议》,可能是未完成的书稿《史丹尼表演方法》的一部分)。他在抗战期间,还编译了普多夫金的《有声电影艺术原理论粹》《普特符金论电影排演》,撰写了《表演的舞台技术》等有关影剧本体理论的论文。②关于《电影轨范》一书的写作,陈鲤庭的传记作者这样写道: 由于抗战时期胶片来源困难,拍摄影片的数量屈指可数。陈鲤庭自然把大量精力放到研究电影理论上。而且当时“中制”正要编一套电影理论丛书,陈鲤庭欣然从命。他曾翻译许多国外的电影理论书籍,如英国的雷蒙·史保替斯乌特的《电影文法》,大部分刊载于上海《民报》。这就有了一个理论基础,再加上普多夫金的《电影技巧》(苏联)、里维斯·雅格布斯的《美国电影的兴起》(美国)、高原氏的《映画技巧概论》(日本),以及他当时看的大量苏联、美国电影获得的体会与记忆,不断补充新的资料,归纳成新的系统,终于写出属于他自己的电影理论著作《电影轨范》。③ 《电影轨范》一书,1941年10月经史东山校阅后由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出版,此书是《中国电影文化丛刊》中唯一完成和出版的著作。其广告词扼要说明了该书的性质: 这是一本关于电影的美学著述,同时,也是电影艺术技巧的手册,电影艺术欣赏的指引。因之我们不仅推荐此书给电影研究者,而且给一般艺术爱好者,不仅推荐给电影的作家、导演与演员,而且给电影观众不以看“明星”为满足的“影迷”们。 《电影轨范》的构思虽然源自英国电影理论家雷蒙·史保替斯乌特(Raymond Spottiswoode)的论著《电影文法》,但是正如作者所言,“已经添加了原来所没有的:在分析方面是已经尽力使其详尽而浅明,而且重新组织在更明确的系统下了”。④全书的结构和具体的理论分析既已有陈鲤庭原创的成分,因此该书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作者对电影的认识和研究心得。陈鲤庭在书中所延续的是30年代的核心理论课题,即影像美学的研究。该书的主旨是要具体探讨“在什么地方存在着电影的表现力量?根据什么样的法则才得正确加以运用?解答这样的问题是电影美学的知识,也就是本书所要从事研究的目的”。⑤他和刘呐鸥一样,也是从“电影的构成论”为切入点,来构架他对电影的视听语言体系(“在什么地方存在着电影的表现力量?”)与艺术表现规则和“文法”——即电影语言的语法(“根据什么样的法则才得正确加以运用?”)的读解和阐释的。为此,他在书中运用自己在战争环境中积累的“遍及英美德法日”电影的大量实例,“以使我得以归纳成新的系统”,从而又使这本书既成为一部电影“美学理论”的专著,又同时具有“电影技巧手册或鉴赏指南的”功能。⑥因此,他的理论目的是建立一种介于形而上和可操作性之间的、适合中国电影实际需要的电影美学新体系。 二、“连续的构成技巧”:好莱坞叙事美学的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