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9)01-0032-12 一、电影工业美学:缘起与综述 近年来,随着《战狼2》《红海行动》等新主流电影大片的异军突起,关于提升电影工业品质、升级电影产业链、打造重工业电影的讨论在业界和学界逐渐升温。在中国电影迈入新时代的紧要关头,在票房奇迹和市场扩张的背后,中国电影工业基础的薄弱成为制约其继续发展的瓶颈。基于此,中国电影工业的升级换代成为了一个紧迫的时代命题,这既需要产业层面对如何完善电影工业体制进行不断探索,也需要美学、艺术层面上的有力保障及相应的电影理论体系上的建构、阐释与支撑。 2017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电影论坛”成为学界建构“电影工业美学”理论和话语体系的一个起点,笔者在该论坛上的发言《中国导演新力量与电影工业美学原则的崛起》①初步阐述了电影工业美学的原则及其与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关系。随后,饶曙光、张卫、赵卫防、范志忠、刘汉文、徐洲赤、李立等学者对其做出了呼应和讨论。②如张卫先生在他与赵卫防先生及笔者的“三人对话”的文章《以质量为本促产业升级》中就指出,《战狼2》和《红海行动》票房大获成功之后,“……电影界提高电影创作质量的呼声一直很高……如若想要整体提高中国电影的质量,除了每一个创作者都心怀诚意进行创作且不粗制滥造外,还应该从电影工业升级与话语转变的角度去考虑这些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民族电影的整体质量。前一段时间,陈旭光老师曾在某会议的发言中对电影工业美学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设想,并对电影工业的升级与电影质量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创作者个人的态度和整个电影工业的升级之间的联系也有探讨的必要”。[1]笔者亦在对话中对电影工业美学做了进一步的思考。 2017年12月15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人文学部、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与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联合举办了“迎向中国电影新时代——产业升级和工业美学建构”高层论坛,汇集了电影学界、创作界和产业界的诸多嘉宾,就中国电影产业升级与电影工业美学的建构展开热烈讨论,在中国电影“求新”与“升级”等层面达成了诸多共识。如饶曙光提出:“中国电影进入新时代,产业升级及其整体性的升级换代与建构工业美学规范和体系是大势所趋。”范志忠认为:“电影升级和电影工业美学建构的命题,体现了电影的新发展和新使命。”赵卫防认为:“中国电影工业升级同时也需要美学升级。文学性的发现和重构可以在叙事层面提升中国重工业影片的价值。” 随后,笔者在发表的《新时代新力量新美学——当下“新力量”导演群体及其“工业美学”建构》《新时代中国电影的“工业美学”:阐释与建构》中进一步阐释了电影工业美学诞生的理论背景、现实根基、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将其放入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电影创作实践和理论话语的更迭流变之中,认为电影工业美学是新时代中国电影对“电影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新回答,体现了典型的时代面貌,是对电影本体的重新思考。 笔者认为电影工业的重要思想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秉承电影产业观念与类型生产原则,在电影生产中弱化感性、私人、自我的体验,代之以理性、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方式,游走于电影工业生产的体制之内,服膺于‘制片人中心制’但又兼顾电影创作艺术追求,最大程度地平衡电影艺术性/商业性、体制性/作者性的关系,追求电影美学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其次,“电影工业美学是工业和美学的一个折中,不是一种超美学或者小众精英化、小圈子化的经典高雅的美学与文化,而是大众化,‘平均的’,不那么鼓励和凸显个人风格的美学”。结合“新力量导演”群体的创作,笔者总结“新力量导演”群体信奉、践行的“电影工业美学原则”有:商业、媒介文化背景下的电影产业观念,“制片人中心制”观念,类型电影实践,“体制内作者”的身份意识等。 理论的建构总是伴随着质疑与争鸣,“电影工业美学”同样在学界引发了热议与质疑。徐洲赤在《电影工业美学的诗性内核与建构》中针对笔者在《以质量为本促产业升级》中阐述的“电影工业美学”原则提出了质疑,认为电影工业美学的建构不应将诗性内核排除在外。他首先肯定了电影工业美学,认为:当此之际,仅仅以好莱坞电影美学或者类型电影美学已经不能完全概括国产电影的美学面貌,而在学界探讨“电影工业美学”的呼声中,无疑体现了构建“中国的电影工业美学”的冲动和诉求。如果说,1995年邵牧君提出“电影工业”的概念是纠“电影艺术”之偏,那么,这一次“电影工业美学”概念的提出,则是在工业属性之外对电影艺术属性的一次再发现,欲纠“电影工业”之偏。“构建电影工业美学的倡议,不仅表现了中国电影理论工作者的理论自觉,也表明中国电影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它促使我们反思:中国电影应该具有怎样的本土化美学追求,如何更好地表达民族的情感和心灵,推动中国电影真正走向成熟。”这些评价无疑是切中肯綮的。他还指出:“电影的工业范畴似乎并不包括艺术电影,因而,电影工业美学的命题建立在商业电影的前提之下。在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诗性品质有可能被排斥于这一领地之外。但事实上,优秀的商业电影从不排斥诗性,甚至可以说,诗性电影才是商业电影的最高境界。”[2]实际上,电影工业美学是试图容纳艺术电影的,这在我的诸多文章中均有论及。[3]更何况现在艺术电影与类型电影已经很难判然划界(如《白日焰火》《罗曼蒂克消亡史》《无问西东》《我不是药神》等)。另外他还认为:“电影工业的标准化建设不应该抹杀电影的诗性。电影工业美学固然是商业电影意义上的一个命题,但其体系中应该纳入诗性内核,这既是回归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电影工业标准化建构中必要的艺术精神的体现。在电影工业美学中,标准化是操作层面的,诗性追求则是精神内核。电影工业美学的诗性内核应该包括更为纯粹的精神性、更为充沛的情感性、更为厚实的文学性和更为深刻的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