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9)01-0138-08 20世纪80年代中期,钟大丰和陈犀禾创造性地提出了“影戏”理论。尽管“影戏”理论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甚至尖锐的批评,但这并不影响它被写进许多《中国电影史》著作中,它甚至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理论无法回避的话题。 对于“影戏”理论的阐述与论证,主要体现在他们相继发表的三篇论文中。钟大丰在《论“影戏”》一文中认为,中国初期电影工作者都有“把电影看作是戏剧”的核心观念,而在电影创作上表现出“艺术上的戏剧化”倾向,因此他用“影戏”来概括中国早期电影的基本特征。由此,“影戏”第一次从一个中国早期电影名称转变为一个同时蕴含中国早期电影观念与电影形态的历史概念。随后,陈犀禾在《中国电影美学的再认识——评〈影戏剧本作法〉》(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中把“影戏”看作中国电影美学的核心概念,认为中国不仅有自己的电影美学体系,而且它源远流长,几乎贯穿整个中国电影史。于是“影戏”的时空内涵被极大地延伸了,从中国早期(20世纪20年代)电影观念演变成中国早期电影理论体系和中国传统(20世纪80年代以前)电影观念。最后,钟大丰在《“影戏”理论历史溯源》(以下简称《历史溯源》)一文中从电影史的视角进一步论证和阐述“影戏”理论。至此,钟大丰和陈犀禾的三篇文章按照“历史——理论——历史”的发展脉络,经过“理论对历史的提升”和“历史对理论的印证”两个过程,“合谋”地完成了“影戏”理论的建构。 笔者以“影戏”为主题查阅了大量文章后发现,有许多学者认同或基本认同“影戏”论,并在这一理论话语基础上做后续研究,或探讨“影戏”传统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或探讨“影戏”理论产生的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语境。但也有不少学者对“影戏”论持质疑态度,如郦苏元认为中国早期电影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胡克认为用“影戏”概括中国电影的美学特征虽“颇有创见”,但“显然理论准备不足”且“缺乏说服力”[1]。十分遗憾的是,这些批评者都是围绕“影戏”理论的论点直接进行驳斥,鲜有从“影戏”理论的论证逻辑与建构策略的视角切入。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视角,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仔细考查“影戏”理论从提出到形成的过程,探讨“影戏”理论的建构策略与历史意义。 一、“影戏”理论的命名策略:概念置换 “影戏”理论是由钟大丰和陈犀禾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电影理论学说,其与苏联蒙太奇、巴赞的长镜头等理论主要有以下不同:前者是被“发现”出来的理论,后者是被“创造”出来的理论;前者是先自我命名,然后进行理论阐述/论证,后者是先有理论阐述/论证,后有他人为其命名。“影戏”理论的命名是由钟大丰在《论“影戏”》一文中首次完成的。为了论述方便,我们把这篇文章正文的目录结构摘录如下: 一、“影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的商业化艺术 二、“影戏”的成因 三、以冲突律为基础的戏剧化作框架 四、围绕戏剧性场面展开的时空结构方式 五、戏剧舞台式的银幕造型 六、“影戏”是发展中的矛盾统一体 第一、二部分分别探讨了“影戏”的社会属性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原因,第三、四、五部分从剧作框架、时空结构方式和银幕造型三个方面分析了“影戏”的主要特征,第六部分指出“影戏”是由“影”和“戏”构成的矛盾统一体。 那么“影戏”观点能否成立?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由于电影艺术创作相对自由,因此产生了许多电影创作群体和流派。陆弘石、舒晓鸣在其《中国电影史》一书中着重论述了当时两种主要的银幕美学形态:“热闹型”和“冷隽型”[2],而“热闹型”电影与钟大丰所指的“影戏”的特征十分吻合。因此,从电影艺术形态来看,以“影戏”来概括中国初期复杂多元的电影创作现象是不符合事实的。不过,钟大丰把“影戏”看成“当时电影创作的主导倾向”,如果这个“主导倾向”仅指当时的电影银幕呈现的话,结论基本成立,但是钟大丰所说的“主导倾向”同时也指当时的电影美学观念,这就显得有些以偏概全。 中国初期电影创作者由于缺乏创作经验和对电影的认识,自然想到从与电影关系最近的戏剧中寻求艺术技巧,这使得他们创作的电影表现出“戏剧化”倾向。尽管随着对电影认识的不断发展,电影观念上意识到电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而不是戏剧,但是在电影创作上并不会完全抛弃对戏剧经验的借鉴,特别是在剧作手法上。实际上当时就有许多人如徐葆炎、郑心南、王心龙、欧阳予倩等认识到电影与戏剧是各自独立的艺术。郦苏元总结了20年代中国多元化的电影观念:(1)为人生、为社会的“功能论”;(2)以画面为语言的“本体论”;(3)戏为本、影为表的“影戏论”;(4)美是第一、以美为上的“形式论”;(5)制造梦幻和超现实的“造梦说”;(6)纯粹把电影当作商品和消遣品的“娱乐论”[3]。 这也意味着《论“影戏”》一文的观点只有一半是基本正确的,而另一半是错误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源在于“影戏”二字。由于“影戏”一词有着“杂交”的内涵,这使得读者阅读这篇文章时理解常常受阻。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我们不妨采取“悬置”的方法把文章中的“影戏”二字全部用圆括号“()”括起来,此时就不难发现,如果把括号里的“影戏”全部用“中国早期电影”置换,并把论文的标题做如下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