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549(2018)06-0103-08 每一种理论的生成都是少数聪慧者的个人独创以及知识人群体间相互激荡、影响的结果。早期中国电影表演理论在传统戏剧戏曲表演的基础上,经顾肯夫、郑正秋、徐公美、凤昔醉、洪深等人的个人独创与相互激发,合力生成。 一、从一本译著说起 1924年至1927年,明星公司“三鼎”之一的周剑云与凤昔醉合译了美国人Inez与Helen Klumph的著作,前期以《影戏学》为题,后期以《银幕上的动作》为题,陆续发表在《电影杂志(上海1924)》与《明星特刊》上。该译著鲜有学者关注,具体发表情况如下表:
译著共32章,主要内容是关于电影表演。书中以大量的当时好莱坞当红影星为例,讲述了电影演员的一般素质、特殊要求、日常工作、化妆与服装、摄影场的布置、摄影场内的公文等一系列问题,通俗易懂,案例丰富,读起来让人兴趣盎然。 关于该译著,至今学者们几乎没有提及。中国电影资料馆编纂的《中国无声电影》、丁亚平主编的《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罗艺军主编的《中国电影理论文选(20-80年代)》均未收录该译著;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发展史》、胡克的《中国电影理论史评》对该书也只字未提。学者们未曾涉及该译著,笔者认为:一、该书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本针对初入电影界人士的普及性读物。书中更多地介绍电影演员应该具备的一般素质、日常工作,如先天的气度、后天的练习、勤勉、全体的感觉力,还有摄影场的布置、化妆与服装的重要性等,较少建立电影表演应有的理论与学术基础;二、译著不完整。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应该总共至少有32章,现有的文字材料只有25章,缺第15.16.17.22.23.24.28章。或许正是因为以上原因,学者们忽略了该译著。 译著的另一个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译著的第1、2、3章以《影戏学》为题分别发表于《电影杂志》1924年的第1、2、3、4期,同样的内容1925年却更名为《银幕上的动作》重新发表在《明星特刊》上。自此至译著结束(第32章)基本都是以《银幕上的动作》为题发表在《明星特刊》上(间有两章以《影戏学》为题重复发表在《电影杂志》上,详见上表)。发表刊物的变化,大概是因为《电影杂志》是1924年5月创刊,1925年秋就停刊了,所以译文自然终止;而明星影片公司编辑部编辑并出版的《明星特刊》恰恰于1925年5月在上海创刊。《电影杂志》的停刊以及《明星特刊》的创刊,加上译者周剑云、凤昔醉二人的明星公司职员身份,译文改刊发表不难解释。然而,为什么要将书题从《影戏学》改为《银幕上的动作》呢?书题的变化能否说明早期电影人对于电影表演理论认知的变化? 二、早期中国电影表演理论的肇始 早期中国关于电影表演的认知都是以戏剧戏曲表演为参照的。最早谈论电影表演的人首推顾肯夫,在《影戏杂志(上海1920》的《发刊词》(1921年)里,顾肯夫认为,京剧是“图案式的”,“表情过度”,而“影戏是写生式的,所以样样事情都要逼真,不能表情过度”。[1]早期著名电影导演郑正秋也分析过戏剧表演与电影表演的不同,在1925年所写的《新剧家不能演影戏吗》一文中,作者论述道:“因为舞台上的戏剧缩在布景的中心或一旁,离开观众较远,所以要加倍描写才能得法,不像影戏,镜头可以移动可以特别放大,可以特别摆近,虽然也有远景等摄法,但是比较舞台上一成不变的大小远近,相差真好几倍哩。等到映在银幕上,尤其放大了许多倍,所以在舞台上太不活动,大家都讥他温氽水,一些不热闹,在银幕上,因为又大又近,就此不宜过于做作,无论眉目之间一颦一笑,哪怕极细微的动作,都会有过火和不自然的危险,何况举手、动足、起坐、立、走、更容易出毛病了。晓得了这一点,就可以明白影戏和新戏是截然不同的了。……新剧家初上镜头、乱动是十有八九不能免的,乱动之后,不敢动,这是将要进步的一个必经阶段……以后自己知道太不活动便成呆钝,从此便当动则动,不当动则不动,于是乎就成功了。”[2]除了顾、郑二人外,早期谈论电影表演的还有惠民的《新剧家摄影戏的我见》,但大家都是在戏曲戏剧表演知识的参照下谈论的,缺少相对独立的电影表演理论探析。 真正让电影表演走向专业化与理论化的人是徐公美。徐公美在《影剧的动作术》一文中首次提出“动作术”一词,并对“动作术”做了界定和解释:“动作术就是:人类精神的生命经过艺术而收到它的产生。换句话说,动作术就是叫演员怎样去运用自己的身体,以表现剧本底意义和剧中人底思想。”[3]文章分别讨论了手的动作、臂与腿的动作、全身的重心、脚与腿的姿势、眼光的态度、步行的练习。核心思想是:人在童年时期的动作是自然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自然的,活泼的动作,一变而为机械的、虚伪的动作了”。[3]影戏是要通过动作来表达剧中人的思想的,所以“演员如其要使表情和姿势有效果,必须有十分明显的做作。但是仅有十分明显的做作,还是不够,必须要有表情的樽节法,然后可以有惊人的演作”。[4]胡克教授谈到徐公美《影剧的动作术》时评论道:“这些观念的本意是建立一种明星式的表演方式,与西方的表现派表演风格有相近之处,是否直接或间接接受过影响,有待考证。但是更有价值的是他关于‘表演是社会表意’的一系列观点,因为这在中国比较独特,而且显示出一定的超前性。”[5]应该说这样的评论是一语中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