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8-0018-0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先后批示,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人人出彩、人尽其才,使“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迈上新台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等文件陆续颁布,提出“要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为职业教育新发展吹响了划时代的改革动员令。党的十九大以来,“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②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新发展的主旋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文件陆续出台,实质性地将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推到新的发展起点。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也在逐步改善。职业院校要将这些政策落实、落地、落细,针对人才培养、职教体系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依然存在的很多深层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在求真、务实、创新三方面着力,真正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与各层次院校一起务实参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 一、“求真”,真正回归“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决定》也提出了两个“服务”要求,要求“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针对国家和不同区域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实需求,面向未来新经济的发展,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应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以人为本,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改变传统工具理性人才培养方式,强化“全人教育”人才培养理念 “全人教育”不是一个新理念,“中国古代先贤孔子就提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等人也讨论过‘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目的’,这些都是全人教育思想。”④“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教育家隆·米勒提出了‘全人范式’的概念”,⑤全面开启现代“全人教育”的发展阶段。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和北京大学前校长蔡元培都大力提倡“全人教育”,他们认为“理想的人应是全人”⑥“教育要给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⑦。由此可见,现代“全人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更多地关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工具理性人才培养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往往被弱视。很多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特别关注企业的需求,注重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但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去关注他们的个人发展,忽略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养成教育、职业精神培养,严重违背了“全人教育”的教育理念,也影响了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是我国未来人力资源的巨大潜力股,关系到未来中国梦的真正实现。职业院校应全面引入“全人教育”理念,将人的需求置于首位,通过全面梳理“全人教育”的核心要素,营造全方位全领域的育人氛围,在学校文化环境里涵养“全人”素质,全方位立德树人;通过不断拓展课堂空间物理环境,打造适合的通识课程体系、融合校企文化、重构专业课程体系、重塑课堂教学生态、改革教学评价等实质性举措,做到“长技育人”;特别要针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未来新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以人为本,在人才的发展性、复合性、创新性上下工夫,变“制器”为“育人”,使人才的综合素养、专业技能、职业精神、创新素质全方位提升,从而适应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需求。 (二)强化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性,真正回归“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1.职业院校承载了太多功能,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趋于弱化。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势头非常好,但传统文化中“重文轻技”的思想依然严重,职业教育吸引力仍然不够,职业院校规模盲目扩张,招生、就业、财政拨款等领域也还存在诸多制度性政策障碍,导致大多数职业院校招生困难。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力物力保障,职业院校在招生、就业以及各种荣誉和项目的申报上花费了大量精力。很多职业院校千方百计地争取成为国家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集中人力物力打造竞赛金牌和获取各种教学、科研专项项目,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职业院校的发展,但负面效应也十分明显。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的中心工作,教师本应集中精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但由于各种评比指标歪曲指挥院校发展,往往被动地卷入与人才培养无关的烦琐杂事中,难以集中精力搞好一线教学。职业院校教师职称申报与本科院校无异,直接与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呈正相关,因为一线教师难以获得资源优势,教师获得感不强,严重削弱了人才培养的主要精力。正如陈宝生部长在两会记者会上所说,“现在老师负担很重,要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备课充电、提高素质、提高质量”⑧,事实也是如此。要让教师真正回归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思考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只有这样,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