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54(2018)05-0019-06 从早期移植发达国家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到后来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进行批判思考与借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模式,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中走出“中国特色之路”,这既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过程,也是一个本土化过程。当下,“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提出对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格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作为有担当的世界大国,职业教育不仅仅要为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知识、技能和人才,而且需要把经验、智慧和方案分享到其它国家。但由于各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空间限制,简单地把中国职业教育模式移植照搬到他国,会造成“水土不服”,也会对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产生负面影响。中国职业教育经验要在他国具体传播和扎根,必须经过吸收、消化,也就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走出去”是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的一个过程。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要避免单一向度的国际化,必须关照他国现实。因此,厘清职业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深层逻辑关系,对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本土化需求和策略进行探析,才能促进中国职业教育更好地“走出去”,进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内涵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带来了全球市场、信息、文化、理念和思想等方面的沟通、分享与融合,使国际化成为一个席卷全球的客观事实。“夫物之生从于化”,新事物产生的过程,即“化”的过程,国际化的本意是指所设计的应用程序功能或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地区运行的需要,这种过程就称为国际化。随着对国际化理解的不断加深,其内涵不断丰富,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说、国际交流说、社会职能说、发展趋势说、客观规律说。[1]笔者认为,国际化即指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在国际范围内实现物质、精神、资源等的共享,产生了跨越地理意义上的更为广泛的联系过程。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在国际意识、开放包容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国际间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内容、人员交流、国际合作以及跨国教育活动等,不断促进国际社会理解、参与国际教育事务、提高国际学术地位、与国际同行实现平等对话,从而促进世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从职业教育国际化实现过程的内在机制来看,它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一是以某国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为榜样,实行“与国际接轨”,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这是职业教育国际化道路初期的一种必然选择。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以学习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为主,比如澳大利亚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等。二是结合本国文化制度、社会制度、教育问题等实际情况,对外来教育思想进行选择性的借鉴学习。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各有特色,任何一种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都是在自身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民族特色中形成,而职业教育国际化并非是西方化、某国化,也不是国际趋同化,仅仅依靠学习模仿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理论、思想、模式等,是不足以解决职业教育实际问题的,盲目地学习模仿将会使职业教育丧失自我、水土不服。这一时期的国际化从传播走向扬弃,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借鉴。[2]三是本国职业教育在学习借鉴他国经验基础上,通过内在转化建构出一种符合本国教育实际的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并取得一定成效。这时,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本国职业教育模式开始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中走向世界,并最终成为职业教育理念与方法的输出国,文化交流真正变成双向的沟通学习,真正实现职业教育的国际化。 (二)职业教育本土化 本土化是相对于国际化而言的。从“本土化”词汇所蕴含的实践指向看,它是一种具有特定活动目的指向的实践活动,它的提出源于外来文化理论的冲击,使社会原有的思考与认知模式有被同化的可能,在此种危机意识下所产生的一种对外来文化的感知模式。[3]与狭隘的民族主义、沙文主义不同,教育理论的“本土化”这一概念一定是建立在引进和借鉴的基础上的。[4]一方面需要不断引进和借鉴外来文化,另一方面,则要求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要保留和体现出自身民族的特色,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中吸收外来文化,使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沟通、融合,改变彼此的初始形态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要求。 职业教育本土化是在职业教育多元化、多样性的理念指导下,在本土职业教育和国际职业教育充分沟通理解的基础上,将外来职业教育思想转化为本国职业教育实际,更加突显民族特征、文化特色,体现本土特征的过程。教育理论如同一个生物有机体,有着内在的完整机理与循环系统。[5]任何一种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都是在自身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民族特色中形成的,对外国职业教育理论全盘接受或是盲目照搬进行简单“拿来”,其结果很容易产生“排他性”或“水土不服”。学习和引进先进职业教育经验是发展自身的手段、途径,本土化才是最终结果和目的。接收国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外来理论、思想、模式进行重新检验和适当的“内化”,与本国制度文化观相符。以此达到构建符合本国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实际的、科学的、新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升本国职业教育水平和国际对话能力。因此,本土化视角下的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即指中国职业教育经验如何在输入国本土被吸收、认同进而转化为本地职业教育的有机构成过程。 (三)职业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 职业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是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方面,相互依存、不断转化。国际化是基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事实对职业教育进行的一种价值选择,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更为宽广的视野,促进了全球优秀职业教育资源的交流和共享,使得不同文化得以相互理解沟通。从其内涵特征来看,“国际”体现着一种职业教育的规则、职业教育的标准和职业教育的模式,是对一流的、公认的职业教育规则、标准、经验的推广及普及。从国际化的实际运作过程来看,国际化是对一系列职业教育国际活动进行跨文化的整合管理过程,是一种推动本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和手段。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在质量上不断地趋向国际规范,接近或符合国际水准,从而使本土文化的个性得到彰显和丰富。[6]本土化基于民族特质,是民族文化的结晶。[7]它是任何一种文化存在的基础,构成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可能。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职业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彼此促进的动态变化中实现螺旋式上升。没有职业教育国际化对本土文化的刺激就不能引发职业教育本土化的思考,失去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色彩,本土化也将无所依托。而国际化中的外来职业教育文化也只有通过本土化的方式才能进入本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来,失去了本土化环节的国际化,导致的只能是文化的霸权化和殖民化。任何一种外来教育想要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就必须走本土化的道路,是指导国际化具体落地、生根发芽的一种逻辑要求和理性选择。因此,任何一国职业教育要想获得自身的生长发展,只有走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在本土化、民族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吸收借鉴别国先进经验为我所用,才能使本国职业教育与世界职业教育共生共融,相得益彰。才能进一步成为职业教育先进经验输出国,与处于优势地位的职业教育国家具有同等地位,国际交流变成双向平等,实现真正的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