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8)06-0135-08 青春题材影视剧(以下简称青春剧)是中国电视剧的重要类型,从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而近几年来,与电影青春片的火爆相伴而行,青春剧也成为了荧幕上的“爆款”类型,受到青年收视群体乃至跨年龄层群体的追捧,创造了广泛的社会话题度,吸引了大量商业资本涌入这一电视剧亚类型的文化生产场。“青春”再次闪光,不但凸显了作为一种题材类型的青春剧具有的艺术魅力和市场潜力,也反映了这一题材类型在历史语境中不断演进,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青春想象”相贴合,以不同的旋律和节奏唱响了一曲永不停歇的青春之歌。笔者试图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产青春剧的发展脉络,探讨其题材类型演进的轨迹,分析导致其发展变化背后的文化逻辑,从而描摹这首青春之歌的强弱变奏与其所描画出来的青春中国之想象。 一、借来的青春:国产青春剧的类型移植与文化拷贝 中国电视剧对青年的表现与对青春的思考很早就出现了,尤其是“文革”结束之后的几年,连续播出了《有一个青年》(1980)、《蹉跎岁月》(1982)、《今夜有暴风雪》(1984)等反思历史、叩问青春的电视剧。但青春剧作为一种题材类型出现,是与中国电视剧市场化发展和通俗电视剧美学的形成密切相关的。 (一)懵懂青春:国产青春剧的“青春前史”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从单一的政治功能和精英性追求开始向大众化转型,使得文化越来越明显地出现了新的特征:“在功能上,它是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是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是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是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1]在大众文化转型的社会趋势下,中国电视剧开始了通俗美学的追求。这种通俗美学,“是相对于‘主旋律’电视剧和高雅电视剧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通俗性、易懂性”,是“以反映世俗的生活、世俗的情感、世俗的命运为主的电视剧”[2]。这种通俗电视剧以1990年播出的《渴望》为标志,形成了电视剧市场化生产与通俗美学的流行,为电视剧类型化发展奠定了审美基础。在《渴望》播出的同时,青春校园题材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该剧选取了不同性格特征的中学生,在顺从、好奇与反叛的青春骚动中,呈现了16岁花季阶段的青春朦胧感。但是《十六岁的花季》与青春剧又有着根本的差别。根据当时导演拍摄初衷和学者评价来看,《十六岁的花季》仍然被划分为儿童剧,它仅仅扩大了儿童剧的年龄表现范围。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初,学术界、电视剧艺术生产者和一般大众对电视剧类型化的认知还处于初步概念化阶段①,《十六岁的花季》更像是国产青春剧到来之前,“前青春期”意识的一种懵懂行为,是文化市场和大众文化初步契合的结果。“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预示着一个新的电视剧收视群体的崛起”[3],为20世纪90年代后期青春剧作为独立的电视剧类型出现提供了前史意义上的“青春”样本。 (二)偶像青春:国产青春剧的“偶像崇拜” 大众文化的兴起与通俗美学的追求,为青春剧的诞生铺垫下了基础,然而国产青春剧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类型,还有另一不可忽视的原因,即受到已步入青春剧创作稳定期的日韩与港台青春剧的影响。 1991年,香港卫视中文台(凤凰卫视的前身)开辟了一个多年不时间断专门播放日本的“趋势剧”“潮流剧”的偶像剧场。这个剧场将此类日本电视剧称之为“青春偶像剧”。这是个约定俗成的叫法,“有人认为更恰当的名称是‘时尚剧’”[4]。真正让日本青春偶像剧风靡整个亚洲的是1991年播出的月九剧《东京爱情故事》。1995年,中国大陆引进播出了该剧,“完治”“莉香”也成为一代国人的青春记忆。这部剧在国内外掀起都市偶像爱情风潮的同时,也催化了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影视生产的结构改造与升级。2001年,台湾地区青春偶像剧《流星花园》在大陆播出,F4的形象立刻受到青少年观众的狂热追捧。因该剧价值观问题,中途即被要求停播,但一个庞大的青春剧收视群体已经形成。1998年播出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作为真正意义上第一部国产偶像剧实则是对他者青春文化崇拜而出现的类型移植行为。如果说《将爱情进行到底》确立了国产类型化的青春题材生产范式,那么之后在近十年拷贝日韩、中国港台地区青春偶像剧模式化的过程中,则是不断加深对外来“青春”的崇拜幻想。国产青春剧在这一时间内不断在“他我”中寻找“自我”的可能性,但又因国内影视产业尚且稚嫩、类型意识不足、文化氛围严谨,仍不具备从“自我”中寻找青春的能力。 国产青春剧出现之初就沉浸在仿造日韩青春偶像剧生产模式的氛围之中。偶像明星、俊男美女、都市校园、浪漫童话成为描绘青春剧题材内容的高频词汇,国产青春剧在类型移植阶段始终保持着与日韩青春剧在主题、题材、叙事上的“共识”。爱情至上是青春剧的核心主题。这一时期,国产青春剧将日韩青春剧中发生在校园、都市空间中的故事模型作为拷贝对象,男女主人公多一见钟情或是冤家对头,随剧情发展产生情感纠结,主要戏剧冲突大多是因三角恋或多角恋而展开。《将爱情进行到底》围绕多位年轻主人公之间复杂的爱情纠葛,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讲述一见钟情和超越世俗功利的爱情故事。《红苹果乐园》则直接嫁接台湾地区偶像剧《流星花园》的故事架构,上演了梦幻浪漫的校园青春爱情童话。现实都市的生活空间在青春剧中经过符号化的处理后作为象征物出现,只作为爱情故事发生的背景容器,故事情节和人物行动在加工又或架空的虚幻空间中发生与推进,角色之间的阶级身份、人物关系被“意料之外”重组。现实社会中的一切秩序都在浪漫爱情单一的话语背景之下展开,超越了日常生活“世俗”体系的束缚,实现了对传统价值“权威”的解构处理,成为青春偶像剧中人物行动、交流的原始动力。青春剧描写的这种爱情与自由,在1998年播出的《还珠格格》中达到了高潮,紫薇、尔康、小燕子、永琪在对皇权的蔑视、江湖的悠游中拥抱爱情,实现了无羁的青春梦想。爱情至上的故事主题,造成该时期的青春剧只局限于展现个体之间的“小历史”,而搁置了故事发生的现实“大历史”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