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快速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迈向新时代,面对新要求,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现代能源治理方式,推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构建,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一、我国能源治理取得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升,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能源治理方式改革进程加速,从政府管理、市场和市场秩序、社会治理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备了现代化治理雏形,有力支撑了能源工业完整体系的建设[1]。 (一)能源管理逐步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治理方式转型 在政府从经营管理中直接退出的同时,逐步减少直接干预项目投资的审批行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幅取消和下放能源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 2010年国家能源委员会成立,搭建了能源重大问题的高层议事平台,重大能源问题的决策能力显著提升[2]。同时,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主导的能源发展规划体系基本形成,能源产业发展、节能减排等政策陆续出台,能源行业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进程加快,加强政府监管成为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举措。2002年,成立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履行全国电力监管职责;2013年,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并入国家能源局。同时,加强了石油、天然气等领域的监管职能[3]。 (二)“看不见的手”发挥日渐重要的作用 随着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能源企业逐步实现了政企分开,确定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努力培育形成多元竞争的市场格局,企业微观主体行为逐步纳入市场范畴。其中,煤炭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竞争性市场主体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电力市场建设、交易机构组建、发用电计划放开、售电侧和输配电价改革加快实施,发电侧形成了多元办电的竞争格局,售电侧竞争格局正在加快培育;油气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上游资源勘探开发、油气进出口、终端销售市场开放程度逐步提高,竞争格局正在形成[4]。 与此同时,能源领域投资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开放,投资主体逐步多元化。可再生能源等诸多领域非公经济比重很高;传统能源行业加快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逐步提升民间资本占比。 (三)能源社会治理力量不断兴起 现阶段,参与能源社会治理的官方行业组织主要有煤炭工业协会、中电联、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中国能源研究会等。这些协会组织普遍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培育成立,通过分解和剥离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得以建立的机构,不仅具有行业利益代表者的社会组织职能,而且具有完成党和政府权力和管理延伸而授权的部分职能。这部分组织的职能日益巩固。 伴随着能源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非公经济行业组织为代表的其他社会组织参与能源社会治理的作用逐渐凸显。目前,这部分社会组织主要有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北京能源协会等。此外,公民和社区参与能源社会治理的渠道不断拓宽。公民可以个人身份参加有关能源社会治理的听证会、座谈会,利用各种信息传递与反馈渠道反映诉求,为能源社会治理建言献策;社区通过宣传教育和组织志愿活动等,使能源社会治理工作在基层得到巩固和发展。 近40年来,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等各领域全面发展,能源生产总量包括煤炭产量、电力装机规模和发电量,特别是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长期以来的保供压力基本缓解,能源清洁化步伐也在加快。能源效率大幅提升,能源强度较改革开放初期下降了近80%,煤电超低排放改造全面启动,油品质量不断升级,散煤治理力度也在加强。能源科技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千万吨煤炭综采、三次采油和复杂区块油气开发、单机80万千瓦水轮机组、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特高压输电等一批技术装备居世界领先水平。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电力、油气、可再生能源和煤炭等领域技术、装备和服务走出去成效显著,核电国际合作迈开新步伐[5]。目前,我国已建立了世界最大、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完整能源工业体系。 二、能源治理体系和方式与现代化目标尚有距离 (一)政府管制计划色彩强,市场有序引导作用弱 长期以来,我国将能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特殊商品加以管理。相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程,能源领域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现代市场体系下政府与市场的分工边界不清晰,“看不见的手”在有序引导微观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方面作用有限,突出表现为政府对能源价格管制较强,市场决定能源价格机制仍尚未形成[6]。 目前,政府对油气和电力等能源品种直接定价,对煤炭价格也有较多管制,由此导致能源价格既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的外部成本,又不能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价格信号无法合理引导能源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而使得煤电矛盾长期不能有效化解、“油荒”和“气荒”时有发生[7]。 带有较强计划经济色彩的投资审批和生产能力控制等手段仍然运用较多,对本应交由市场决定的事项干预过度。当前,政府着力推动简政放权,一些能源项目的投资审批权下放,但只是从中央下放到省级,能源项目投资审批权仍在政府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能源投资领域出现诸多乱象,产能过剩与供应短缺交替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