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40年来人民币汇率历经5轮重大改革,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目标,人民币汇率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轨迹(见图1),避免了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汇率贬值惯性和货币危机困境,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回望历史、总结经验,无疑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讲好讲对中国故事有积极意义。
图1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币汇率全景图 注:图中合成汇率是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的加权平均。1978年及以后的数据来自世界银行,之前的数据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日度数据简单算术平均得到年度汇率。除本图外,其他图表和文中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数据均来自国家外汇管理局。 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世界银行。 一、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探索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汇率失去经济调节作用。1953年我国进入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逐步建立起大一统的外贸和外汇体制。对外贸易由国营外贸公司按计划统一经营,外贸部统一核算,财政部统收统支、统付盈亏。进口的数量和构成根据经济计划的需要制定,出口基本上是为了赚取计划进口所需的外汇,人民币汇率不对进出口起调节作用,而仅仅是外贸内部核算和编制计划的工具。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人民币实行单一的固定汇率制度,由国家规定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1955年我国进行币制改革,按1:10000用新币取代旧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由2.6170调整至2.4618,并一直保持至20世纪70年代初。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人民币改按一篮子货币计算的浮动汇率制度①。由于美元走弱,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这一时期我国对外推行人民币计价结算②,基于保值目的将人民币定得稍高。到1979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调至1.5左右,人民币升值达到50%的水平,远高于美元本身的贬值幅度,从而使人民币汇率出现高估。由于外贸部门采取“进出核算、以进贴出”办法,实行内部核算,汇率高估的影响不大。 改革开放对传统的人民币汇率管理提出挑战。1979年外贸体制改革启动,下放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试点,新生一批部委、地方外贸公司,一些工业企业也获得外贸经营权,大一统的外贸体制被打破,汇率高估带来的问题开始暴露。那些不属于外贸部系统的企业出口业务面临严重亏损,出口积极性不足,财政补贴压力加大,外汇短缺状况进一步加剧。 双重官方汇率由此应运而生。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汇率体制,拟引入贸易内部结算价,形成与非贸易官方牌价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贸易内部结算价按1978年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再加上10%的毛利计算,定为1美元兑换2.8元人民币。对于非贸易官方牌价当时存在较大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按照消费物价比对大概是1美元兑换0.8元人民币,人民币应该升值。到1980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竟然为-12.96亿美元。形势逼人,最终双重汇率制度于1981年正式施行,非贸易官方牌价延续以前的汇率,仍按一篮子货币计算得出(见图2)。 贸易内部结算价开始发挥汇率的调节作用。基于出口换汇成本确定贸易内部结算价,降低了汇率高估的程度,调动了企业出口创汇的积极性,外汇储备开始积累。更为重要的是,这为我国调整和理顺价格体系提供了参照系。贸易品部门开始注重从价格层面和国际市场接轨,并逐渐扩散到整个商品市场,计划经济时期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也让位于出口导向战略,开启了长达三十多年的以出口和利用外资为主的对外开放模式,对推动我国融入世界经济参与国际竞争起到决定性作用。
图2 双重官方汇率时期人民币汇率走势 贸易内部结算价也打开了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由于双重汇率存在套利空间,单位结汇争取使用较高的贸易内部结算价,用汇争取使用较低的官方牌价,还出现套汇、骗汇等非法行为,外汇黑市开始出现。例如,随着改革开放,旅游外汇、侨汇收入等非贸易外汇理应增加,但实际上旅游收入基本没有增加,而以侨汇为主的私人部门转移收入反而下降。这些行为带来外汇领域的秩序混乱,但也倒逼政府进行改革。由于贸易内部结算价在1981—1984年间一直未变,国内通货膨胀使得汇率高估又变得严重起来,国际收支逆差重现,外汇储备下降。尽管1984年仍然是按一篮子货币调整汇率,但人民币官方牌价贬值明显加快,到当年年底已接近贸易内部结算价。1985年我国取消贸易和非贸易双重汇率,恢复以贸易汇率为基础的单一汇率制。 由于外汇调剂市场的出现,1985年后我国又形成了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汇率③并存的新的双重汇率制度。为了调动企业创汇积极性,在汇率高估难以一步调整到位的情况下,1979年我国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允许创汇企业和地方政府保留一定的外汇额度即用汇权,留成的比例根据收入的性质、地区有所不同。外汇留成制度产生了外汇调剂需求。1980年10月中国银行开始开办外汇调剂业务,价格以贸易内部结算价为基础上浮5%~10%。1985年下半年深圳等地外汇调剂中心成立,当年10月在上海开始进行调整外汇调剂价格的试点,每美元额度的调剂价格上升到1元人民币。1986年外汇调剂业务由中国银行移交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调剂市场初步形成。同年10月全国外汇调剂价格统一调整到1元人民币,随后逐步放开调剂价格和调剂范围。1988年9月我国首家公开化的外汇调剂中心在上海成立,该中心实行会员制,并引入公开竞价成交方式。至1993年年底,全国各地共建立121个外汇调剂中心,其中18个是公开化的调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