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8)06-0035-10 2017年6月4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娱乐版以几乎整版的篇幅,回溯和前瞻了影院观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把读者重新拉回到影院电影的“黄金时代”是否早已离我们远去的语境中。如果说银幕影像在历史上遭遇过1950年代的电视、1980年代的VHS录像带和镭射影碟以及1990年代伊始的DVD和蓝光影碟的强力挑战的话,那么,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银幕影像最大的挑战则来自以Netflix为代表的网络流媒体。这家在1990年代初创时期主要以DVD影碟租赁为核心业务的低端服务公司,经过近20年经验积累和蜕变创新,摇身转型为集制作、发行和展映(以新媒体平台为主)于一体的全球娱乐和高科技集团。Netflix等新兴势力(包括亚马逊在内)的崛起,不仅颠覆了传统电视业的行规和权力,而且也正动摇着电影业的商业根基和生产、消费逻辑。①如果流媒体平台能够给消费者提供相同的内容和影像体验,那么,其全天候无远弗届的接受优势,完全有可能使今日的影院沦为明天珍藏文化记忆的博物馆。 尽管全球前景并不像中国大陆近年来银幕数日日刷新纪录这一特例呈现得那样乐观,传统影院这一夕阳产业面对世纪之交以来的变局,也并非全无因应之道。回看历史,镍币影院向“电影宫殿”(movie palace)的飞跃,多厅影院(multiplex)向巨型影院(megaplex)的过渡,影院机制的应变与革故能力似乎不容小觑。根据上引《洛杉矶时报》的描述,面对影坛新生力量的挑战,北美主要电影市场(以洛杉矶为代表)的商业和独立院线近几年悄悄掀起了一场剧院革命,其目的正是升级观众独一无二的影院观影体验,意图将沉迷在流媒体影像消费中的观众重新召回到影院中来。这些“革命”的元素主要包括:改造影院座椅,将多数影厅的可调节座椅改为几乎可180度平置的躺椅,或是4DX类互动式座椅(模拟风、水雷电和气味等效果);提供观影期间的点餐和点酒服务,酒单中不仅包括啤酒,而且还有葡萄酒和以著名影片命名的鸡尾酒;与MoviePass公司合作,允许MoviePass月费会员每天在影院看一部电影,特殊放映例外。② 当然,影院革命的招式更彻底地体现在银幕和音响改造方面。近年来,影院银幕不仅往三十几米宽的超大方向发展,而且一些影院还配备了Barco公司研发的270度三幕放映装置,给观众提供几乎全沉浸式的观影体验。③在声音方面,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北美一些影片的广告中悄然出现了“由Atmos声音提供”的字样。所谓Atmos声音,是指杜比公司于2012年研发推广的全景声系统,该系统拥有128道声轨,可根据内容和声音设计的需要提供前声、后声、左声、右声、顶声、环绕声等全沉浸式声音环境。影片中物体发出的声音在影院放映时可以拥有自己专门的声轨,小到一根钢针落地,大到战争爆发时轰鸣的枪炮声。声音从剧院两边滑过,从观众身后袭来,从头顶掠过,高潮时充溢在整个暗黑的影院之中。中国观众熟悉的美国影片,包括《地心引力》(2013年)、《荒野猎人》(2015年)、《疯狂的麦克斯》(2015年)、《血战钢锯岭》(2016年)和《爱乐之城》(2016年)等,均由杜比全景声系统呈现。 不过,上面所讨论的影院升级和改造只不过是本文所称的银幕影像感知革命的一部分,甚或是几段话即可概括的外部要素。内在于感知革命之中的,乃是某种电影美学和电影语言的嬗变,也就是本文所总结的从“吸引力电影”(cinema of attraction)向“体验力电影”(cinema of experience)的转型。电影史家汤姆·甘宁基于早期电影研究提出的“吸引力电影”概念,从1980年代中期至今,虽经自己和其他论者的不断阐发完善,内涵更加丰富和精细化,但其基本含义乃是指与叙事电影(cinema of narration)相对的、强调影像本身吸睛能力而非叙事的一类电影或电影段落,尤以梅里埃的一系列戏法片(trick film)为代表。④新世纪以来,伴随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日渐成熟,甘氏的“吸引力电影”在新西兰学者列昂·葛瑞维奇(Leon Gurevitch)的论述中演化成了他所称的“数字吸引力”(digital attractions),即由数字技术成就的影像奇观:“数字吸引力标志着叙事和吸引力之间的再平衡,使两者并非在争斗中此消彼长和/或一方支配另一方。”[1]以“吸引力电影”和“数字吸引力”为论述起点,本文在分析和总结晚近电影技术发展和电影语言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体验力电影”的概念。在全球影像创作领域,出现了一些大胆的美学实验者,相较于叙事,这些探索者更关注影像体验感、沉浸感的营造,更看重如何才能让影像诉诸观众的“情动力”(affect)和“全感力”(sensorium),将观众最大限度地带入到叙事中,与影像高度缝合,近距离乃至无距离地具身体验人物的所见、所触、所听、所感。⑤这类影像实践,就是本文所称的“体验力电影”,这些电影构成了流媒体时代银幕影像感知革命的核心,也代表了晚近电影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肉与沙》:作为“同理心媒介”的VR体验电影 谈到体验力,当然不能不提近年来日益普及的VR(虚拟现实)影像。这一建立在19世纪中叶出现的立体照相和立体视仪基础上的技术,历经20世纪早期和中期的探索发展和缓慢实践,直到1987年才正式获得了虚拟现实的称谓。此后,伴随街机和单机游戏的走红,VR眼镜渐成游戏迷们的标配,就此推动了VR技术的普及。世纪之交的电影经典《黑客帝国》,将拟像世界和虚拟现实的观念深深烙印在北美流行文化上,最终促成了电影与VR之间的联姻。影片中的诸多人物如此沉浸在仿像(虚拟)世界,以至于他们完全未意识到自己的感觉已被错幻挟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