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幻、美妙、真实、震撼、感动,这些词汇始终描绘着历经百年光阴的电影视觉。每一位电影创造者也是观赏者,而每一位电影观赏者也是电影创造者,他(她)们共同营造了实现人类心理渴望的情景感,令电影始终产生难以释怀的魅力。这些词汇进而代表了人类满足心理渴求的视觉表征,而电影视觉是呈现这一表征最主要的载体。 从《火车进站》到《火星救援》,从《危机四伏》到《美丽人生》,电影技术一直努力地致力于将满足人类心理渴求的视觉表征呈现于电影载体之上,充当连接思想与视觉、梦幻与体验的桥梁。在这一桥梁中,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为实现电影特殊视觉效果而存在发展起来的,便是电影特效。 电影特效在技术层面,为电影实现预定视觉表征,通过汇聚各种技术手段(往往是非常规拍摄所使用的技术手段),来营造特殊的或复杂的视觉效果。技术性往往体现在从设想到完成最终画面为止,实现各种视觉效果的整个过程中。电影特效的实用性功能体现在创造复杂难以实拍的视觉效果,而这一功能的实现依赖于技术手段的使用。因此,技术性是体现电影特效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而在艺术层面,由于电影特效所具备超强的画面实现能力,这一手段的使用通常更容易诱导或体现创作者的艺术意图,它的发展从某种角度展现了创作者电影艺术追求的主观路径。 此外,相对整个电影制作环节,电影特效是高附能制作环节,即每单位产出,高成本的制作环节。虽然这一特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被持续缓解,在未来会有根本性改变,但从目前回首,这一特性仍然体现在电影特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因此,经济和人力的投入水平,同样极大地影响了电影特效的发展。而这些因素,又同样受到“环境生态”的影响。产业环境、资本意图、人才环境、观众及创作群体的观念,都是剖析电影特效发展过程的必要路径。本文力求在有限的体量下,从多个维度勾勒中国电影特效发展历程最主要的脉络和特征。 前数字化时期 中国电影特效的早期发展沿袭了世界电影特效发展的主要路径,从技术应用角度划分的话,20世纪90年代末期之前的漫长阶段,可归属于前数字化阶段。在这一阶段,电影特效制作技术主要采用特殊拍摄和模型装置技术。主要技术手段由《停战以后》的接景绘画、胶片绘画到《渡江侦察记》的玻璃幕投影;从《火烧红莲寺》的摄影机技巧到《天仙配》的多次曝光合成、活动遮片等光学技巧;由《红日》的实体微缩模型发展为《火焰山》富含化学、物理机能参与的运动装置。在这一时期,电影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的转变,这一转变给电影特效带来更大的难度,以往的技巧和技术手段,必须提升以适应更为真实的色彩空间。不过,这并没有改变电影特效制作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 从创作者来看,早期的电影特效主要由摄影师和美术师参与完成,制作环节相对简单,因此,早期电影特效的创作主体侧重于个人化。但随着创作群体以及观众对特效效果期待的不断提高,特效画面的规模和复杂度越来越大,参与电影特效制作的人员数量越来越多,对制作人员的技术性要求也越来越高,逐渐构成专门从事电影特效的摄制团队,特效制作创作主体由个人化转变为团队化。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几大电影制片厂正处于旺盛发展阶段,电影制作体系受苏联影响而形成专门细致的分工构制,电影特效在几大电影制片厂,设有专门的科室和影棚。特别是在拍摄大量战争题材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由于对电影特效的持续性需求,这一电影特效制作体系被延续得最久。这一时期电影特效制作人员具有机构组织化特征,人员相对固定,合作具有长期持续性。 从艺术特征来看,这一阶段可归纳为绘物造景错觉期。电影特效力求在视觉上,朴实地还原真实性,其功能主要是实现难以拍摄的场景。如壮丽的场景、浑宏的场面、雄伟的建筑往往是特效视觉表现的主要内容,而这些视觉元素基本都是通过绘画或模型获得的,因此,视觉的实体感强烈,而视觉元素的流动性较弱。受制于特效技术手段,画面的空间感往往通过视错觉来实现,因此,视角和镜头运动都受到一定的限制,特效画面视觉的观赏性往往借用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如疏密、分割、轴向延伸等,得以丰富。 数字化起步期 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数字制作技术开始应用于电影特效制作,计算机图像生成、数字合成、三维动画、非线性剪辑、运动控制拍摄系统都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起来。随着90年代初美国国会推行的高性能计算和信息化基础建设计划,数字技术的应用发展被进一步加快。自90年代中期,好莱坞电影相继涌现一批大量应用数字化制作技术的科幻和灾难类型电影,崭新的视听效果令电影业再次活力四射。随之欧洲以及日本等国也掀起了电影数字化发展热潮,进而世界电影数字化发展被拓展到从创作到放映的全部环节。在这一大潮的冲击下,中国电影市场状态低迷,创作者期待可以创作出媲美好莱坞大片的国产影片,以满足市场和观众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于1996年的长沙中国电影工作会议上,将“数字电影制作”隆重提上日程,在政策层面开始大力推进电影数字制作的发展。在科研方面,1997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了由中国电影科研所、清华大学联合申请的《连续图像数字处理应用技术研究》课题,制作成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此项目对国际领先的电影数字制作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化地研究,通过对关键制作技术、制作方法和流程的攻关,电影特效数字制作得到系统化的提升,我国电影特效制作技术自此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迎来我国电影特效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时期——数字化起步期,这一时期一直延续了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