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基于技术发明产生的艺术,技术的发展与电影之间有盘根错节、无法分割的联系。电影声音与影像的记录、还放设备、存储媒介、制作技术、工艺方式与电影创作、电影美学、电影史的研究密不可分。电影史学家罗伯特·C·艾伦和道格拉斯·戈梅里在《电影史:理论与实践》中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技术电影史进行了讨论,他们认为,“新技术本质上决定不了电影制作的现实,亦不一定能成为艺术革新的领航者;电影中的技术变革在电影工业中是经济决策的问题,唯有新发明可能带来的利润以及继续使用先前的工艺可能带来的利润进行一番比较之后,才可能做出技术革新的决定”。①新的技术是否能够在电影工业中广泛应用与这种新技术潜在的利润、所需要的投资大小、销售策略是否成功有关。电影史上技术变革的问题一直与经济力量紧紧缠绕在一起。当然,这并不是说技术变革不和电影创作产生关系,只是创作者对于新技术的成功运用不是这种新技术成为电影主流制作工艺的必要条件。例如,著名导演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运用了每秒120帧的高帧率拍摄和放映技术,但这一制作技术并未成为现在电影拍摄和还放帧率的主流。 电影进入数字时代后,数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声音技术也在制式上不断攀新,声道数越来越多。本文以电影声音技术发展史为研究对象,梳理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声音技术史,借用艾伦的经济技术史为理论工具,将电影声音的技术发展阶段放置到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下,探讨电影声音技术史的发展及现状。 一、声音技术的革新带来声音景观的回归——杜比立体声 上世纪70年代是电影声音技术发展最重要的年代,因为电影多声道技术——杜比立体声(Dolby Stereo),成为了标准的电影声音制式。杜比立体声制式实现了多声道的声音制作与还放,其光学声迹兼容影院单声道放映系统,既满足了电影创作者对声音品质(动态范围、频响宽度、声道数量)的要求,又为新影院安装多声道还音系统、老旧影院逐步更新设备提供了双重选择。本文将对杜比立体声出现前后的电影声音技术状况以及多声道录音带来的电影声音美学的变化进行分析。 (一)杜比立体声全面胜利——70年代之前的电影多声道系统 1.多声道系统的多次失败 很多影迷以为电影多声道系统是最近的技术革新,但实际上用多声道还原电影场景中的声音,这种观念及技术实践活动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 早在1927年,电影发行商开始试验将不同的声音发送到不同音箱。1940年,在经历了十年的“纯”单声道电影之后,华纳兄弟的维它声(vitasound)成为了第一个标准的多音箱系统(multi-speaker system)。维它声系统并不是真正的多声道系统(multi-channel system),而是多音箱系统。第一部真正的多声道有声电影,是迪斯尼出品的《幻想曲》。《幻想曲》的声音系统,由RCA和迪斯尼发明,被称为“幻想声”(fantasound),它包含了两个技术上的进步。一是银幕后方在水平方向上不但有三个音箱,以保证声音可以从多个位置发出,而且它还将这三个音箱的声音反馈到三个不同的录音音轨。 幻想声的制造者努力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声音系统,但还是失败了,主要的问题在于它的大开销和技术的复杂性。放映幻想声的剧院必须要有两台相关联的能保持同步的放映机。这个双系统提供了多声道的声音体验,而且声音质量比35毫米标准放映的影片要高,但花费巨大,设备安装复杂困难。这两点是幻想声致命的问题。第一个真正的多声道声音系统仅在几家影院进行了配置,并且只放映了一部电影之后就消失了。
图1 《幻想曲》1940
图2 杜比立体声 幻想声系统的失败印证了声音技术革新在普及过程中与经济利润的关系,如果不能满足高利润、低投入以及设备兼容性的条件,再好的技术革新都不会获得普及。 幻想声失败之后,后续十年的时间里多声道系统都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二战末期,美国出现了两个新技术推进了多声道系统的发展——永磁铁音箱(战争推进的)以及磁性音频录音带(德国发明)。磁性录音带易操作,高音质的录音特性(失真小,噪声低,动态宽),比光学录音强很多。但是,新技术获得的声音质量的提升由于单声道光学声迹的局限性使得观众根本听不到。为了实现好的音质,上世纪50年代早期,使用磁性声迹作为发行方式的实验层出不穷。磁性“多声道系统”通常都使用一个后面的声道(称作“效果声轨”),以及前方三个或多个声轨,将音箱放置在银幕后面,发出水平方向的声音。 各种各样的声音系统通过两种不同的技术途径获得多声道声音:双片系统——西尼拉马(cinerama)②,华纳风(warnerphonic sound),和早期的托德-AO宽银幕电影,它们依赖于双放映系统,就像《幻想曲》使用的系统一样,将声轨通过单独的35毫米磁带放音机与一个或多个胶片放映机同步。单片系统——超潘那维申70(super panavision 70),后期的托德-AO宽银幕电影③,二十世纪福克斯的西尼玛斯科普电影系统(cinemascope)④,它们通过在胶片边缘剥离或粘贴磁性声带将画面和声音结合在一起。其中福克斯的西尼玛斯科普系统最先进。它是单胶片系统,提供了标准35毫米放映机的宽银幕画幅的宽高比例以及多声道声音标准。这一系统需要为放映机添加一个变形镜头,同时为声音添加一个磁性还音头。福克斯系统在电影的商业推广商中付诸了很多实践:福克斯在想放映西尼玛斯科普电影的影院,包括许多知名度很高的录音棚,安装西尼玛斯科普系统所需的变形镜头和磁性还音头。50年代末,美国超过1万家影院安装了这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