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6-0078-08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因此,对就业导向且背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任的中职教育深入分析,进行历史反思就极具意义。政策既是特定时期的理论结晶,也是实践的集中反映。本文聚焦政策变迁,大致描绘改革开放40年来中职服务产业发展的轮廓。1978年作为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分水岭,对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影响显著。改革开放后我国中职专业结构布局就逐步进入调整期,之后40年,中职专业结构布局的变化就是专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也是中职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路径更新过程。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结构升级(Upgrading Industrial Structure)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势。中职专业结构升级往往是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其中,专业目录是基础指导性文件,它既是政府管理专业布局的依据,也是学生选择专业的参考,又是学校设置专业的行政命令,更是产业人才需求的“晴雨表”。基于文献分析,发现有纵向比较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各阶段的专业设置研究[1],也有基于专业目录内容进行专题分析研究[2]。但是,基于政策的历史变迁,全面纵向考察中职专业设置改革开放以来40年发展,可以发现中职服务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中职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路径 产业结构调整必然带来人才需求的变化。人才需求结构与人才培养结构沟通的桥梁就是专业设置。中职的专业设置是学校管理与教学的指向标,也是学生择业或者升学的参考。它规定专业划分、专业名称、人才培养业务范围和就业方向等,为国家确定中职教育规划、设置调整专业提供主要依据,也为学校指导毕业生就业和企业招聘提供确定依据,最终达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所谓中职专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表示政府制定的关于开设、修正中职专业类型的内容,促进专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吻合的教育政策集合。以改革开放为开端,分别以各时期专业目录的发布为时间节点,可以梳理出中职服务产业发展的调整期、建构期、发展期、成熟期。 (一)调整期(1978-1992年):注重匹配优化基础产业 20世纪50年代后,国民经济主要比例严重失调,倒逼国家关注各产业部门的比例。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正式提出市场化运作思维。1985年,国务院转发了国家统计局的《关于在我国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三次产业的概念及划分方法就逐渐在我国开始得到普及,代替了原来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五部门的划分。之后,我国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宏观政策调控,规范产业运作市场,基本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但是,其中也有不少问题。比如,1989年《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国发[1989]29号)文件中就指出我国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加工产业生产能力过大,同时农业、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生产能力不足;加工生产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出口产品短线偏多、结构层次偏低。总之,资源依然难以优化配置,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仍然不乐观。所以,文件最后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农业、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加强能够增加有效供给的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同时控制一般加工工业的发展,使他们同基础产业发展相协调[3]。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4]。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5]。因此,从1985年以来,社会经济中各个方面都在不断进行市场改革,产业发展也极为迅速,中职的专业设置也在不断调整,以匹配和优化基础产业发展。但是,主要由技校和中专构成的中职教育仅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5.4%[6],同时没有摆脱按照学科设置专业的传统。 中等职业教育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在规模上逐步得到恢复,如何使人才的培养结构与需求结构更好地对接起来,受到了国家层面政策的关注。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的通知》就明确提出适当将一部分普通高中改办职业技术类学校。到了1985年,三校生(技校、中专和职业高中)在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占比已经达到34.3%[7]。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要面向社会实际需要,合理规划职业技术学校的布局和专业设置”[8]。为了贯彻这一精神,原国家教委于1992年1月27日印发了《关于修订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的通知》,要求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进行全面修订。1992年底,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全面完成。 (二)建构期(1993-1999年):聚焦三大产业结构调整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宏观调控政策的完善,各个产业逐渐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简单的学科分类的方式设置专业已经不符合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中职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结构的匹配和调整日益显得重要。 1993年1月12日,原国家教委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了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审议会。1993年3月23日,《国家教委关于颁发〈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的通知》[9]发布。从1994/1995学年开始,全国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须按新《目录》所列专业招生。1993年颁发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是最后一次按照学科设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该专业目录按工科、农科、林科、医药卫生科、财经科、管理科、政法科、艺术科和体育科等分为9科。各科目下面细分类别,比如工科下面分为地质类、冶金类等,各个类别下再分专业,由此总共有518个专业。而在新《目录》方面,《国家教委关于颁发〈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的通知》强调不仅要改变专业名称、调整与归并专业,尤其要重视目标定位于培养我国新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中等专业人才。由此,新《目录》的施行成为中等教育重要任务,并且当时的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司以报告的形式监督实施效果[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