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们在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界进程之中[1],按自然发展规律,通过人们遵循自然规律的改造自然的活动,并探索活动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其中,作为核心理念,遵循人与自然共同和谐发展之规律是新时代我们优化以及改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其最根本目标就是要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起环境友好型以及资源节约型社会。“价值观念”,即价值观,是人们关于客观事物价值方面的观点以及信念,它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之中逐步形成的对事物的评价。作为哲学概念,它指关于价值的理论体系,是人对世界系统化、理论化的评价意识。价值观念与个体对客观事物效益、意义的评价直接相联系,其核心就是作为价值标准去衡量事物价值的基本依据。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为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的社会实践过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关系到“两个一百年”这个伟大奋斗目标的完成,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相关文献综述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们主张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文明,改变传统的征服自然和超越自然的观念。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深刻地阐释了自然力就是劳动生产力得到发展的自然基础。所以,人类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就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努力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会逐渐感受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的诸多不和谐因素,因此要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否则将无法实现自身的延续。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3]注重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在权益共享方面,坚持人、社会、自然这三者之间的平等原则。因此,在改变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实现人和自然的协同发展。在新时代,人类一定要遵循和尊重自然,以实际行动去爱护好环境,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理念。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4],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实践中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果。习近平同志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5]。因此,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锐意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坚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开创了生态环境保护新局面[6]。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围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从四个方面指出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和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这是党中央在洞察世界绿色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上,作出的具有全局性开创性意义的战略新部署。我国发展理念的转变,将会引领我国发展更加健全和平稳。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是重大而紧迫的,丝毫不容懈怠。“既要绿水青山,同时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方面的深刻变革。当前要着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只要积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实处,就肯定能让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广大人民生活质量提升的新增长点,不仅能够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能够充分展现我国良好形象。 人类社会近万年来文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告诉了我们一条铁的定律: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改造自然就不能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均概莫能外。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研究。如卢洪友、许文立(2015)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需要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三维机制的协同作用[7]。黄勤等(2015)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迫切需要有进行综合多维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加强研究的系统性,重构和创新理论范式和分析框架[8]。毕国华(2017)提出,未来应注重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发展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稳定协调发展[9]。新经济地理学立足于经济系统的内生力量对空间布局变化展开了研究[10]。秦尊文(2013)提出,保障生态安全,要推进产业生态化,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绿色中部崛起[11]。德国学者Schaltegger(1990)指出,生态效率能有效衡量区域各种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作用[12]。 综上所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得到了整个社会的广泛重视,许多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深入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立足国内外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概况来看,不管是理论研究的系统性还是深度方面都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而且,配套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外围环境也需要进一步优化,配套的政策体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 价值诉求是指某一个人所追求的,而且对其行为有影响的价值标准。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是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的。虽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是主体的,但作为主体的人也是要顺应自然并按照自然的规律去进行自身的实践活动。因此,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就是反映人与自然内在联系的逻辑准则和调节两者关系的共同要求。只有正确地把握了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作为主体的人,才能全面而彻底地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价值诉求,具体表现在生态优先、和谐共生以及永续发展。 1.生态优先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和生存基础。自然界的一个基本事实是,生态环境先于人类存在于地球上。因此,生态优先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理所当然追求的首个价值诉求。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人类发展至今,在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一直不和谐,经历了被动接受自然支配和主动开发利用自然的阶段。在被动受自然规律支配的阶段,人类在自然面前唯唯诺诺。例如,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就在原始宗教以及自然崇拜的观念影响下创制出一整套完整的祭天、祭神、祭祖方面的礼仪活动[13]。再如,以农牧为主的古罗马人,形成了一整套与农作物神灵有关的祭祀制度,为寻求神的帮助或庇护而对神作出允诺,常以供奉献花、牛奶和初熟土产以取悦于神。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认知、掌握自然规律并改造自然的阶段,人类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与掠夺。当人类沉浸在征服自然的短暂喜悦中时,自然对人类施加了沉重的惩罚。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的公害事件层出不穷。例如,始于1940年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持续20余年。再如,1930年12月初发生在比利时境内的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旋即造成60余人死亡,牲畜、鸟和田鼠中也出现病情和死亡现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马斯河谷烟雾成灾是人为排放和自然大雾共同作用的结果[14]。因此,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基本环境是生态环境,只有保护好优美的生态环境,人类才能获得生存的条件,才能从大自然赐予的丰厚恩惠中获得继续发展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