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的时代总是伴随着社会的剧烈震荡。族群撕裂、观念冲突、权力博弈、利益纷争,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的矛盾持续发酵,不断冲撞与较量,诱发全面的正反馈效应。与此同时,代际鸿沟日渐扩大,更新的能量也在内中积聚。这一片的动荡与混乱,恰恰是新生事物在其中孕育成长的土壤。一开始,它总是扮演类似戏剧中的丑角甚至反角,以另类的面目和叛逆的姿态挑战正统,顶着骂名野蛮生长。近年来,中国电影的“烂片”高票房成了一个突出现象。“烂”在哪里似乎都有共识,高票房究竟为何却莫衷一是。当追逐“烂片”的青年观众上了几亿的数量级,再把他们一概视之为“脑残”就显得不够厚道;而对“烂片”的评价居然形成两个极端,彼此杀得天昏地暗,那又表明他们不是在用同一种腔调说话。 苏珊·桑塔格认为:“……众多更年轻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对流行艺术的那种喜爱之情并不是一种新的平庸作风,或某一类型的反智主义,或对文化的某种放弃行为,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它反映了一种新的、更开放的看待我们这个世界以及万物的方式……关键之处在于,有一些新标准,关于美、风格、趣味的新标准。”②认真一想,这段话好像就是对着今天的中国电影说的。 一、《小时代》现象 2013年6月27日,电影《小时代》正式公映,单日拿下7300万票房,打破国内2D电影首日票房的纪录,最终达到4.8亿的高位。紧接着,两年左右的时间,《小时代》系列的四部影片相继推出,总共拿下20亿左右的惊人营收。如此之长的系列、如此之高的票房、如此激烈的争议、如此广泛的社会反响,这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堪称绝无仅有。《小时代》系列不折不扣地成了一个奇特现象、一个媒介事件、一个反思样本。①据报道,微博上关于《小时代》的话题数量高达44362132条,即四千多万人围观了这场酣战。“而在正反阵营对抗方面,赞成周黎明与史航观点的网友仅为25728人,而支持影片《小时代》和郭敬明的网友多达67874人。”③虽然主流媒体和半官方组织高调介入,发布权威性批评意见,仍难以平复这一场针锋相对的论争。“通过对网络微博言论的整理,不难看出,本次力挺影片《小时代》的网民基本上以郭敬明个人粉丝为主,其影片各主演的粉丝并未掀起太大波澜。另外一方面,参与论战的绝大多数粉丝年龄段基本上在80末期到00初期,‘90后’群体成为本次围攻史航和周黎明的主力军。而这其中不乏大量通过郭敬明同名原著小说转而关注影片《小时代》的青年读者群体。”④从小说到电影,从小说作家到电影编导,《小时代》系列的大卖有其实际存在的延伸逻辑。精准的市场算计,鲜明的年龄标签,表明这绝对不只是靠炒作话题,而是涉及几代年青人的判断与选择。 《小时代》第一部的片尾曲唱道:“有人瞩目就好,别管大时代小时代。”这句歌词既可看作影片的点题之句,也可看作郭敬明自己的心声。从字面上看,“时代”一词原本被用来给不同的发展时期命名,一般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也大——时代从来只有“大”而无所谓“小”。新时期以来,社会变革让今天的中国成了不折不扣的大时代。中国电影一再倡导的就是反映大时代,宏大叙事的观念早已深入艺术家的骨髓。郭敬明创造“小时代”这个新词,目的就是要和大时代作鲜明区隔,把注意力引向生活于大时代之下的小人物、小事件、小场景、小趣味。它带有一种明显的挑战意味,一种抵抗性的文化姿态;整个《小时代》系列的思想基调可以说就建立于其上。一个电影系列,公然主张别管大时代,而只要小时代,甚至还受到“90后”为主体的数亿观众的狂热追捧,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情况呢? 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并非绝无仅有。上世纪初的“五四”时期当然是一个大时代,但也出现过鸳鸯蝴蝶派这样的“小时代”作家;三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当然也是一个大时代,但也出现过“软性”电影这样的“小时代”电影。“电影是给眼睛吃的冰淇淋,是给心灵坐的沙发椅。”⑤“软性”电影当然不是登高一呼,应者万众,而是贴在耳边说几句悄悄话,给躁动的心灵一点精神的抚慰。主张“软性”电影确实有悖于大时代,但也很难就此给它戴上卖国的高帽。那些看过“软性”电影的观众,也不意味着他们不爱国,不投身抗战,甚至走出电影院就马上去做汉奸。《小时代》中的青年男女,闹来闹去无非是彼此的爱情、友谊、吵架、背叛;各种小目标、小算计、小纠葛、小波澜,确实只能算得上小时代。然而,那些美酒、华服、靓车、豪宅,那些求学、入职、创业、竞争,还是投下了大时代浓重的影子。嘴里说不管大时代,其实还是摆脱不了大时代,这就是龟缩在小时代的男男女女逃避不了的命运。 今天的《小时代》电影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和大时代相抗衡的文化姿态。在《小时代》系列遭遇的批评中,有相当部分是朝着它宣扬的价值观发难的。张扬自我、追逐时尚、享乐至上、耽于梦幻,影片中的主人公似乎只关心自己,只关心身边的小时代。而叙事断裂、逻辑混乱、场景虚幻、表演夸张,艺术上的批评更显得有理有据。有论者指出:“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在创作时就期待着失败,‘烂作品’也含有创造完美作品的努力和理性,只不过,这种理性失败了。国产‘烂片’的出现有很多原因,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分析那些理性是如何失败的,为什么失败了,对有代表性的‘问题电影’展开‘症候式分析’……”⑥说到理性,这个批评无疑是击中要害的,影片明显违背了关于艺术理性的诸多判断。当然理性是个很大的概念;思想的、艺术的、文化的、商业的,对电影来说都概莫能外。不能说《小时代》系列在所有这些理性的方面都失败了;至少在商业运作上,理性还是成功的。值得追问的是,当传统的那些艺术理性不被遵守了,《小时代》究竟凭借什么去获得以“90后”为主体的年青观众的青睐呢?艺术并不仅仅需要理性,理性失败了,但感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