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台经济在人们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物流领域也出现了众多基于互联网的物流信息平台,其中面向车货匹配的物流信息平台如罗技物流、货车帮、运满满、货拉拉、卡行天下等发展迅速。这些物流信息平台通过先进的创业理念赢得了众多的风险投资,并通过前期的免费应用和补贴聚集了大量的用户。车货匹配物流信息平台降低了市场上车货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提高了车货匹配效率,从而使车货双方都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平台企业不能仅靠资本的投资来生存,当培养了稳定的用户习惯以后,更需要通过收费的方式来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营和健康发展。但是,应如何对双方进行收费?是仅向一边收费还是同时向双边收费?若只能向一边收费则应向哪一边收费?收费价格如何确定?这些问题对于目前处于探索中的物流信息平台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有的物流信息平台(如货车帮)向货主进行收费,有的物流信息平台(如货拉拉)向车主进行收费,而且价格也各不相同。因此,解释并探索最优定价策略,有必要对物流信息平台的定价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对相关物流信息平台产业的实际应用有一些借鉴。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平台定价的文献 由于平台具有典型的双边市场特征,因此很多学者运用双边市场理论对平台价格策略进行了研究(Caillaud和Jullien,2003[1];Rochet和Tirole,2003[2];Armstrong,2006[3];Hagiu,2006[4];Economides和Tag,2012[5]),这些文献提供了各种价格策略以吸引双边用户到平台进行交易。其中,Caillaud和Jullien(2003)[1]通过定价决策解决平台竞争的“鸡蛋相生”问题。Rochet和Tirole(2003)[2]分别探讨了垄断平台和竞争平台情况下的平台利益最大化均衡价格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拉姆齐定价,得出了价格分配与双边价格需求弹性成比例的结论。Armstrong(2006)[3]研究了垄断平台、双边单归属竞争平台、单边单归属竞争平台三种平台竞争的价格决策问题,得出均衡价格根据交叉网络效应的大小、收费方式和市场结构有关的结论。Economides和Tag(2012)[5]运用双边市场理论的价格工具分析了互联网的网络中立性,发现在交叉网络外部性一定参数范围内中立性平台比私人平台增加了总剩余,而在另一些参数范围内则降低总剩余。 国内学者对双边市场定价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纪汉霖(2006)[6]研究了注册费、交易费、两部制收费三种定价方式对于垄断平台、竞争平台的利润和福利影响。王崇鲁和忻展红(2011)[7]分析了新兴视频业务运营中平台与内容提供商的定价及利益分配问题。骆品亮和傅联英(2014)[8]研究了零售企业平台化转型及其双边定价策略,给出了零售企业平台化转型的条件及路径。Ji等(2016)[9]将卖家分为普通卖家和专业卖家,并比较了平台与不同卖家的合作和定价策略,发现当平台对专业卖家吸引力足够高时,与两种卖家都合作更有利;当平台对专业卖家吸引力低且普通卖家的表现又足够高,则只与专业卖家合作更有利。张旭梅等(2017)[10]研究了电信业产品服务供应链定价与协调策略,并分析网络外部性对手机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价格的影响。 (二)关于物流信息平台的文献 学术界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物流信息平台进行了研究,但目前对物流信息平台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与设计、物流信息平台盈利模式、物流信息平台运营策略、物流平台演化等方面[11-13]。其中,Rouges和Montreuil(2014)[14]提出了众包物流配送平台的概念模型,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创造过程,指出众包物流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物流网环境下的点对点之间配送的新解决方案。邢大宁等(2016)[15]在总结分析现有物流信息平台服务模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云计算理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和双边市场理论提出了基于云生态的物流信息平台服务模式,并分析了其概念模型、结构、业务功能、价值创造、盈利模式。韩京伟等(2017)[16]从多边市场视角和物流产业视角分析了物流平台的特征,并提出在多边市场中实现业务数据化、通过数据业务化打造生态体系的物流平台演化逻辑。 部分学者从运营层面分析了物流平台的线路优化和任务分配问题。Wang等(2016)[17]建立了众包物流配送优化模型,通过合理的计划来降低运输成本,并运用北京和新加坡的数据进行了验证。Kafle等(2017)[18]提出了城市包裹中转和配送的众包物流系统,众包人员负责第一公里的取货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车辆根据运输能力和价格与众包人员进行协商,研究发现该系统有效地降低了运输成本。 (三)关于物流信息平台定价的文献 平台定价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信用卡、游戏机、在线视频、操作系统、宽带、夜店、shopping mall,这些平台的产品与服务基本都是标准化的,单独线上或线下就可以实现交易的完成。而物流平台必须线上和线下结合才能实现,物流产品一般是非标准化且不可存储的,因此物流信息平台的定价研究很少见。戴勇(2010)[19]基于Armstrong(2006)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第四方物流平台的运营策略,并以传化物流为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Kung和Zhong(2017)[20]研究了配送平台的最优价格策略,发现在不考虑时间价值和消费者订单频率价格敏感的情况下,比较了会员费、交易费和交叉补贴三种不同策略,三种战略效果相同,但该文献仅在消费者市场考虑了交叉网络效应,而在配送员市场没有考虑交叉网络效应。Punel和Stathopulos(2017)[21]实证分析了影响众包物流接受程度和偏好程度的因素,发现本地短距离配送的消费者偏重速度,远距离配送则更看重配送员的专业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