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8)03-0147-03 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方式,电影孜孜以求地追求其普遍性。由于其对于市场及受众的依存度特别高、投资相对于其它艺术形式来说特别大,所以其普遍性的追求尤甚于其它艺术形式。但电影的普遍性有其特殊性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要接受最为广泛的大众检验,这是其它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可比拟的。因此,可以从时间的维度在以下三个方面来审视电影的普遍性程度:一是从近期看票房。凡是在上映后能够极大的扩张其票房份额的即可视为达到了普遍性目标,如《泰坦尼克号》、《战狼2》、《美人鱼》等这些票房过十亿的作品,无论其采用了何种宣传手段,其号召力之强是不容置疑的,短短几天内过千万的观众观看作品,这是其它艺术作品几乎无法达到的成就。在这方面《大话西游》系列在上世纪90年代乏善可陈,当然其后来在网络上受到亲睐不在此列。二是从中期看获奖。有些电影票房惨淡,如《水形物语》、《三块广告牌》、《至暗时刻》等,在第90届奥卡上前者是最大赢家获得最高奖项,而后二者也分别收获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但是在国内上映后票房惨淡甚至还不如一些烂片。而票房一般的《大话西游》系列当年获得包括最佳编剧奖和最佳男主角奖在内的六项获奖或提名。三是从远期看是否成为经典。那些历经时间的洗礼和大众的挑拣而依然吸引力不衰的电影、那些虽然早已不再出现在银幕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电影、那些人们在进行研究时不得不提及的电影即是电影史上的经典。如《辛德勒名单》、《阿甘正传》《音乐之声》等。《大话西游》系列当然可以进入这一行列,在其之后有数以百计的电影在模仿其风格,有数以亿记的观众能背出其经典台词,其上映20年后还能再次出现在银幕上供人缅怀。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衡量,一部电影,只要达到了其中任一个方面,都可以视为是达到了普遍性,当然如果能够兼顾多方面自不待言了。 电影的普遍性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表现,通过一定的途径来达到,对电影的构成因素进行细分与剖析,其实现途径无非以下三者。 一、通过题材实现普遍性 题材是一部电影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如何讲后一个故事是电影吸引观众的关键。所以电影的编剧在一个创作班底里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一)经典题材及其改编 电影的出品人首先追求的是高的普及度和票房,每部电影的投资都是巨大的(所谓的“小制作”,其投入的资金也要超过许多工厂的投资),欲收回投资甚至盈利,必须为大众所接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最为稳妥的题材选择似乎是为大众所熟悉的经典作品,适当地加以改编以后,的确有许多电影取得了成功。四大名著是电影及电视都乐于改编的、难度较小的题材,如《三国演义》题材改编成的电影(不完全统计)有:《赤壁》(上下)、《超时空要好》、《三国之见龙卸甲》、《越光宝盒》、《关云长》、《名将》、《三国志》、《小戏骨:放开那三国》、《华佗与曹操》、《关公大战外星人》、《一代枭雄曹操》、《诸葛孔明》、《铜雀台》等。当然,象《三国演义》这样的宏篇巨制,改编取材者众是可以理解的。另外一些传说故事也常在改编之列,如《杨家将》,甚至一些民间传说也有跨越时代的改编,如晚清的“刺马”案,就分别被改编为《刺马》、《投名状》等。只不过,改编的程度有深有浅,如果改的成份太大,电影本身就需要承担一些不被接受的风险,如《大话西游》系列,基本只是取了《西游记》的部分人物和基本精神,情节完全改了,当年上映时票房就相当尴尬。 (二)社会热点及现实问题 电影的另一个重大题材来源是对于现实的评判、对于问题的反映及解决之道的寻求,和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呈现问题往往是相当一部分电影的价值所在。在对于观众的纳入方面,这一类电影往往是针对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有思考倾向人群,而在票房或反响方面也同样体现出人群的区别,有些电影大众不甚知晓,但在专业人群里评价极高。如《我不是潘金莲》是信访题材,《天注定》、《三峡好人》是移民题材,《盲井》是矿难是材,《盲山》、《亲爱的》是拐卖题材,《Brain on the Fire》是疾病题材。这些作品所反映的问题都是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都存在了比较长的时间、是受人诟病甚多的社会问题。政府、社会、个人都深受其害、深罹其痛,但一直未能彻底解决。而电影的思考动向是要在更广泛的层面和更深的维度里唤直全体人群的共识、努力,以形成综合性的力量来遏止之。由于具有较强的思考性,这类电影中有许多都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天注定》获戛纳最佳编剧奖,《三峡好人》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达到了第二个层面的普遍性。 (三)观念中未来的构划 对于未来的渴望、追求与想象是人类社会能够生生不已的动能之一,这在电影里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未来题材是电影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类电影又往往与科学元素结合在一起成为科幻类电影,其中有许多取得可观的票房成绩,如《2012》、《终结者》系列、《阿凡达》等,都达到了第一层次意义上的普遍性。但这一类电影往往以未来之名,真正对于未来的构划却乏善可陈并且千篇一律,故其艺术性并不强,能获奖的极少。当然,也有一些将未来题材、人性因素、道德元素、个体或集体命运结合起来的佳作如《回到未来》系列等,能引起人们较长时间较深层面的思考,具有跨越较长时代的价值。国内也有这类题材的作品如《未来警察》、《超级学校霸王》等,但几科无一佳作,电影制作者在题材的掌控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的同行,所以达不到第二、三个层面的普遍性。 二、通过价值观实现普遍性 在传达价值观方面,电影相较于其它艺术形式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文学只能通过文字来表达作者的价值追求,无论多么委婉与隐晦都不能淡去作者的身影;绘画表达价值追求就更加艰难,被受众所理解、接受就更难。而电影则没有这些限制,它可以通过字幕、对白、故事、剧中评价等方式尽情表达自己的价值追求。也正因此,影片的价值倾向成为观众和影评专业人士特别关注的因素,有的电影甚至因为价值追求得到普遍认可与接受(虽然创作艺术方面有缺陷)而大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