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逐渐形成了健康、有序的社会文化秩序,为中国电影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诸多力量的推动下,中国电影开始吐露芬芳、大放异彩,显现出整体可持续繁荣发展的生态格局,形成了多类型、多样化、多品种的创作风貌。与中国电影创作层面的激荡变革相呼应,电影理论与批评也如火如荼地同步展开,以“百家争鸣”的姿态试图建构起完整意义上的、独树一帜的中国电影思潮体系,进而推动电影理论、电影观念与时俱进的调整和革新,基于中国电影发展实践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电影学(流)派渐成雏形。尤其是产业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在社会文化、国民经济以及国际传播等领域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作为弘扬主流价值观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名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成为提升电影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题中之义。 可以说,“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是中国电影发展进程的必由之路,是宣传‘中国梦’的客观要求,是推动世界电影平衡发展的一大动力。从电影业发展的国际环境而言,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学派,具备引领世界电影艺术发展的契机。”①如若要全方位推进中国电影学派的建设,就意味着电影创作、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教育、电影研究等各领域要自觉立足美学传统、文化传统和艺术传统,在面向人民群众的同时放眼看世界,在世界电影潮流中彰显出中国电影所特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国际化语境中形成理论批评与产业实践良性互动的、具有民族气质的电影生态格局。当前中国正处于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的关键机遇期,我国日趋丰富复杂的电影产业实践、电影市场现象,不仅需要开放包容的建设性电影话语、电影观念,以及基于中国电影发展实践的、科学的、差异化的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更需要引领理论潮流的学术成果和大师级人物。其中,集理论家、革命家、思想家、评论家等于一身的钟惦棐先生,连同他对本民族电影事业的挚爱和自信,以及他所孜孜以求的构建中国电影美学的理想,成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电影学派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和引领旗帜。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钟惦棐的美学思想及特色 20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界在马克思主义等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改革与改良相互交融,根植其中的民族传统思维方式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中国的电影美学亦作如是观。在借鉴西方电影理论的同时,也烙印有基于东方社会文化土壤之上的民族特质。50年代,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的钟惦棐先生因“敲响”《电影的锣鼓》而遭受了严厉批判,这部被冠以“离经叛道”之论的美学提纲因批判“政治本体论”而遁入层层桎梏的阴霾之中。不过,他对电影体制和审查的质疑彰显出了马克思主义者坚守真理的勇气和学术胆识,而他重视电影与观众的联系、尊重艺术家创作自由及中国电影艺术传统、创作规律的理念,历经时间洗涤却愈加经典,在电影产业化改革的今天仍是经得起实践考量的精神财富。70年代末,钟惦棐依据中国电影发展实践语重心长地提出了十条颇为中肯的建议——“发展电影文学事业”“改革制片体制”“办好电影学院”“成立电影艺术研究所”“充实电影资料馆”“筹建古装片厂”“设立电影奖”“健全电影协会”“重建影评组织”“加强影片公司”②,之后中国电影在近40年的风雨征程中,则一一印证了钟老对中国电影的精准把脉和良苦用心,也显现出钟老颇具实践性品格的美学思想所具有的持久生命力。 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电影美学思潮与中国电影创新浪潮交相辉映,新的电影美学命题应运而生,呼应着激荡变革的电影创作实践。钟惦棐先生秉承兼收并蓄的精神,在吸收东西方各种美学思潮的基础上,以个人政治命运沉浮和生命深处铭肌镂骨的体验为依托,形成了对“电影美学”的独特认知。在他看来,电影美学从根本上“就是电影的艺术哲学,它要影响电影文学家与艺术家对电影的一些基本观点,直至电影家本人的思想、趣味、倾向、情操……”③他还认为电影美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是在大量的临近学科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如电影史学、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等。不仅如此,还有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类学、艺术学、文艺心理学、信息论、未来学等诸多非电影门类的科学发展并加以融会贯通之后,电影美学才会得到健全的发展。”④常以“电影社会学者”自称的钟惦棐先生不仅强调电影本体,更注重电影的社会价值和实践品格,提倡社会学层面看待电影艺术,“这种对艺术社会功能的高度关注,既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特色,也承传着中国古典美学的余绪。”⑤钟老先生为中国电影美学孜孜不倦地寻求得以构建的路径和方法论,以期在学科属性、概念内涵、认知架构等方面为电影美学的发展铺就尽可能开阔的视野和道路。 之于钟惦棐先生而言,推动中国电影美学建设及其本土化实践是其毕生的追求。他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电影的艺术传统,尊重电影创作和生产的规律,以符合辩证法的方式在电影思维和电影美学层面上追求政治与艺术达于和谐。”⑥钟老先生在筚路蓝缕中披荆斩棘,致力于中国电影理论建设,倡导电影理论滋养电影创作的观念。他强调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电影美感和电影特性,电影艺术家也理应有创作的自由。钟老先生还大力倡导要遵循电影的现实主义原则,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关于“电影的本性”的思考,提出了“电影和戏剧离婚”“电影必须和政治脱钩”“首先是社会观念的更新”“电影语言创新”等振聋发聩的观点。尤其是他率先提出“面向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的号召,为以吴天明为代表的西影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点,助推“有中国特色”的西部电影走向世界舞台,而这些无一不蕴含着钟惦棐先生建构中国电影美学的伟大设想。即便系统性撰写《中国电影美学》成为钟先生未完成的夙愿,然而他“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思想精粹却渗透和包蕴在其近百万字的著作之中,从《电影的锣鼓》《陆沉集》《起搏书》到《电影策》,字里行间恣溢而出的激情、睿智和豁达,成为无数电影学者所心怀敬畏的精神指引。他带领“电影美学小组”完成的《电影美学:1982》《电影美学:1984》中,充盈着他对电影特性、电影美感、电影体制、艺术民主等问题的精辟论述和清晰阐释,交织着他的人格魅力、文化品格和美学思想,在时间的淘洗和实践的锤炼中成为新时期中国电影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