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跨世纪发展的重点。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主体的职业大学深深植根于社区的沃土之中。职业大学以社区的经济和社会为支撑,同时为社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一种“相互作用大学”。[①]美国休斯敦大学清澈湖分校校长T·斯托弗认为:“推动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发展应是这类新型大学的第四方面任务,它与学校所具有的传统的教学科研和服务三方面的任务具有同等重要性。”[②]因此,为社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职业大学永恒的使命。职业大学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及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积极推动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目前似乎尚未有比较系统的论述。笔者就此略陈管见,以抛砖引玉。 一、辐射和参与:职业大学对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尽管人们可能会更为重视职业大学对于社区经济建设的作用,但事实是,职业大学同样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颇为有力的推进器。张家港市之所以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脱颖而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应该说与该市举办的全国唯一的县级市办职业大学——沙洲职业工学院是密切相关的。职业大学的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其对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和参与。而这种辐射和参与常常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 (一)职业大学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社区群众迫切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适应了其对于精神文化的消费需求,促进了社区重教风气的形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标志着其物质文明的程度,而且更标志着其精神文明的程度。我国不少地区一向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例如,苏南地区自明清以来,重教为荣、轻教为耻以及为子女创造更多的求学受教的机会即已成为普通人民群众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许多群众千方百计,即使节衣缩食,也要供养子女求学。这其中有经济动因——个人接受更多的教育可以谋求到更好的职业、获得更好的经济回报;同时也有精神文化动因——个人接受较多的教育可以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的和受尊敬的人,可以获得巨大的荣誉感和精神上的慰藉与寄托。这种传统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而且更是精神层面的文明的传统,是社区非常可贵的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需求也日益高涨,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民群众捐资助学的热情和要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日益迫切与强烈。这说明,在物质文明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文明的消费水平也大大提高。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当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等物质性需要满足后,其人的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精神属性的需要便成为第一需要。以这种代表社区精神文明风尚的可贵的热情与愿望,高等教育决不能无视、抑制之,而应该积极适应、满足之。如果无视、抑制这种热情与愿望,就可能使富裕起来的社会走向奢侈糜烂的纯物质消费,而适应、满足这种热情与愿望,就将导引人们走向高尚的精神文化的消费,形成精神文明的良性循环。很显然,对于这种普遍、广泛的高等教育需求,以培养少量拔尖人才为目标的精英性高等教育已经无法适应。这势必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跟随国际潮流,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其教育资源主要来自于社区——以社区的经济为支撑,以社区的各种办学力量和条件为依托,以社区的生源和职业岗位为对象。其办学灵活、形式多样,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高等教育类型。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基本已达到大众化乃至普及化的阶段,其重要成因之一便是大力发展了高等职业教育。例如,美国以职业教育为主的社区性学院(包括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和技术学院)便是这样:“在过去几十年间,美国高等教育事业最令人瞩目的发展就是全国社区性学院数量的快速增长与规模的急剧增大。现在,几乎在全美所有的城市或城效都建立起了社区性学院;绝大多数美国人都能走读上社区性学院。……1990年,全国有585万学生在社区性学院上学,约占有全国大学生总数的41%。……任何人只要是中学毕业或通过了同等学力考试,就可以上这类学院。社区性学院的宗旨就是为了满足全民教育的需求。……社区性学院的发展,是政府为满足范围日益扩大、数量日益增多的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而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③]应该说,这种需求不仅是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带来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更高要求,同时也是世界民主潮流的发展而带来的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属于一种精神层面的要求。因此,可以说,我国诞生于80年代初的职业大学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社区的这一需求,促进了社区重视文化教育的良好风尚的形成,从又一角度推动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二)职业大学对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独特的辐射和参与功能。任何一所高校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其辐射和参与功能,而职业大学的这种辐射和参与功能更因其自身的社区性和应用性、职业性以及办学形式和服务内容的灵活性而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普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面向较为广阔的区域乃至全国服务:其培养的人才多在县级以上的地区和单位工作;其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有许多是意识形态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因此,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作用表现为范围广、层面高和宏观性、理论性特征——重在理论上对全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予以导引、影响、提升。职业大学面向社区和社区内特定的岗位和岗位群服务:其办学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所培养的人才一般在县级以下的基层单位和乡镇企业工作。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在结合社区的特点而进行应用性研究。例如,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咨询、提出构想;对社区文化的发展予以导向、推动;对社区成员的行为准则、消费趋向进行示导;对各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职业文明提出规范;对社区人文景观和人文环境建设出谋划策,等等。因此,职业大学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辐射作用表现为社区全面性、基层深入性、应用针对性、灵活多样性和及时经常性。我们可从下述诸方面进一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