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万计一专多能的高级人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在当前形势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还面临不少问题,尤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矛盾: 一、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矛盾 我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是非常缺乏的,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更紧缺。如《中国离现代化目标有多远?》(见《经济参考报》)一文中,引用了美国莫克尔斯关于现代化的10条标准,并和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所列的我国的情况进行了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与现代化标准差距最大的是人均GNP和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比重。人均GNP的现代化标准是3000美元,我国1993年是490美元。受高等教育比重的现代化标准是占适龄人口的15%,我国1993年仅为2%,与印度相当,低于我国周边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如斯里兰卡和孟加拉为4%,巴基斯坦和缅甸为5%。可见,提高适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培养数倍于现有人数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高层次人才显得“过剩”,就业难的问题。有人根据这一现象,认为我国目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已供过于求,高等教育在近年内不宜再扩大规模。笔者认为,出现上述反差的原因在于人才供给结构与人才需求结构的错位,从人才供给方面看,我国高等教育过去都是偏重于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人才,而忽视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人才。目前许多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是应用型人才缺乏带来的直接后果。这种“倒金字塔”形的人才供给结构造成的现实生活中人才供求的不平衡现象,并不是人才的绝对过剩。我国社会当前需要大量应用型的人才,这类人才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欧洲联盟把工程师分为“C、L、E”三类。即:理论工程师(C类),指那些习惯于抽象思维,能提出设计思想和技术理论的人才;联络工程师(L类),指能将技术理论转化为具体的设计方案的人才;实施工程师(E类),指那些负责把由理论工程师最初构思理论,再由联络工程师形成的设计方案实施操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日本、德国实现战后经济腾飞的基石和保证。日、德一些专家认为,即使企业受到灭顶之灾,但只要有一大批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就能在很短时间内恢复生产,创造经济奇迹。 日本国立高等专门学校协会认为,“为发展科学技术需要培养不同职能的两种类型的技术人员,一是高等专门学校培养的所谓临床型即实践型技术人员;二是一般理工科大学培养的所谓理论先行型技术人员。两种人员缺一不可。临床型即实践型技术人员应具有积极处理生产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行动能力。” 德国工业界和教育界的人士提出,为了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配套的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和企业管理人才。这种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需求量约比传统大学培养的侧重理论的人才数量大一至二倍。 法国工业界也认为,“人们可以估计,每个工程师需要二、三名助手,而短期技术大学创立之前,培养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的数量都是相等的,工业界缺乏为从事的职业经过合适训练的新的技术人员。”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理论型人才,即抽象思维能力,理论创造能力较强的人才;一类是应用型人才,即形象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人才;还有一类是介于二者之间,善于把理论型人才的构想具体化,形成可操作的方案,让应用型人才去实施的中间型人才。我们过去的教育体制实际上把应用型人才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本科院校侧重培养理论型人才,高等专科学校侧重培养中间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任务则交给中等专业学校。而多数中专学校的教学模式又是大学培养理论型人才模式的翻版,中专教材也是大专教材的压缩或剪辑,难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更无法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 上述3类人才的培养都应该而且可以由高等院校来承担。其中,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要通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不仅工程技术领域需要这3类人才,则经领域乃至社会各个领域都需要这3类人才,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要比对理论型人才的需求更大。如果我们的人才培养呈现“金字塔”形的结构,把应用型人才置于基础地位,那么人才供求便可趋于平衡。 另一方面,从人才的需求方面看,目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私营企业和人体企业多数由于规模、技术等原因对高级人才的需求还不迫切,因而导致对人才需求的抑制。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经济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高级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 二、需求与生源的矛盾 近年来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扩大,但愿意并能够考上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却不多,原因何在?根子还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经过中考的分流,许多动手能力强,适宜培养为应用型人才的学生由于考分不够,失去了上高中的机会,进了职高、中专或技校。按国家教委95年(24号)文规定,职业高等教育的招生对象是“具有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毕业文凭及同等学历的在职人员”。尽管上述这部分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的人工作以后也有机会报考,但由于工作单位限制,复习时间不够等原因,使得他们很难通过文化课的考试。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实行的是“3+2”考试模式,即考试科目为三门文化科、两门专业课,均由国家统考,这样的考试模式又几乎排斥了普通高中毕业生,因其应付不了专业课的考试。这样,势必造成高职教育生源的严重不足,同时初中毕业生这部分教育资源又未能充分发掘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