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基础条件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以人文荟萃、文化发达著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苏州经济持续高速发展,199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GNP)为903.1亿元,人均GNP为15784元,地方财政收入26.9亿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23.3亿美元,三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56.4亿美元,经济综合实力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而名列全国前茅。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迅速发展。1992年底,苏州市人民政府宣布全市依法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1993年提出全市到本世纪末普及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高中段教育。1994年开始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计划到本世纪末全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苏州市是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起步较早、职业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1988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教育综合改革城市;1989年,被国家教委指定为移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试点城市;1991年,市教委被评为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1995年,国家教委、江苏省政府确定苏州市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试验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既是既往职业教育改革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基本思路 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现代化,其内涵包括教育思想、发展水平、条件装备、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教育管理诸方面的现代化。它们分别包容在思想观念建设、物质基础建设和制度建设三个层面上。在抓好条件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制度层面现代化建设,是进行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试验的主要目的。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一方面以职业教育观念的进步为先导,逐步建设一个初中高职教纵向贯通、普职成三教育横向沟通、中心辐射与城乡一体相结合、能为多数国民提供成材之路的较为完备而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坚持以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其中包括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和现代职业教学体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要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初步实践 建立现代职教制度是涉及到教育、经济等社会方方面面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文限于篇幅,主要联系本市重点职业高中改革和发展情况,作一些简要阐述。 ——建成了一个重点职业高中学校群体。苏州市从1979年起,即开始把一批普通中学改成职业中学。目前全市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0所,在校学生73117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61.1%,1995年,全市初中生升入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的比例为1:0.58。其中,职业高中46所,在校生31643人。已有6所学校(苏州高级工业学校、吴县市职中、昆山第一职中、常熟工业职中、常熟农副职中、张家港职中)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5所学校(苏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苏州旅游职中、苏州机械职中、吴江职中、太仓职中)建成省级重点职业高中。这些学校在校生大多在1500人上下,最多的达到2500人规模,校舍设施、师资条件都较好,骨干专业各有特色,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 ——改革用工用人制度,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就业制度。凡是我市新成长的劳动者原则上都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才能第一次就业。从1992年起,开始改革招生制度,实行收费上学,逐年提高自费生比例。至1995年,自费生达到50%以上。对热门专业实行全自费,对苦脏累工种实行政策倾斜。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苏州市区和张家港市已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0.51%提取职教经费,由政府统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 ——与企业和行业实行联合办学。这是苏州市职业高中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和保证。例如,苏州机械职中同市机械局从1980年至今,连续联合办班68个,共向机械系统输送机械、机电类毕业生3000余名,同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事业局下属的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联合办学,还同无锡机械制造学校、太仓工业学校实行跨地区联合办学。 ——在办学形式上,实行两个沟通,即职高与中专(技校)的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沟通。11所重点职中都设有中专班,张家港职中的中专班多至18个专业36个班。苏州旅游职中办学十多年来,除为旅游业输送旅游初级管理和烹饪、宾服等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名外,还为本省及兄弟省开办了近100期培训班,培训各种层次的人才3000多名,为全省和全国各地旅游职中培训了多批专业师资。 ——对职高学生实行“双证制”,即既发学校毕业文凭,又实施技术等级证书制度。1995年市区职业高中毕业生四级工考核合格率平均在98%以上。太仓职中还实行“一专多证”制度。如从机电类主专业中派生出机械、制冷、汽修、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行办公自动化与电子,塑料加工与化工仪表,电工与企业供电等专业的沟通,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