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向的关键时期,生态创新对经济模式的转型及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过渡有着特殊意义。生态发展也是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所必须遵循的发展之路。受到资源的相对短缺、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的压力(全国雾霾盛行),传统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将难以维系。《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的绿色制造工程作为五大工程中的最重要一项。提出将绿色发展理念、绿色设计、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等融入到整个制造业中,作为后发展、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传统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增大、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效益趋于不景气、国际市场绿色壁垒所具有严格要求”等现状,所以传统制造业应站在战略制高点,将创新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 1 理论综述 1.1 生态创新 面对全球目前资源匮乏、环境污染严重、雾霾盛行等生态恶化的问题,各国都在试图转变发展模式,由传统线性发展模式(资源-产品-废弃物)向循环经济环形发展模式(资源-生产-消费-二次资源)变革。生态创新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途径,其通过改进产品、技术、系统、流程来提高生态效能,从而降低环境负面效应[1]。尽管生态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化转型及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凡的意义,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生态创新的认知停留在仅仅符合政府指令(较低层面的满足),而未将这一指标提升到公司的战略层面上。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众数企业仅仅考虑利润最大化,具有较低层次的认知,缺乏生态创新对经济效益所起的引擎作用的认知。Claude Fusslerl,Peter James(1996)首次提出生态创新这个概念,其后又将生态创新界定为:显著减少环境负面影响并且能给企业和顾客带来增值的新产品和工艺[2]。生态创新包括两个方面,对内的资源能源效率型创新及对外的降低型创新。 1.2 生态视角的供应链管理 基于生态视角来研究供应链管理,最早是始于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进行的。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三方面进行研究:一是可持续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二是可持续性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研究;三是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评价方法研究。从现有文献来看,虽然可持续供应链、可持续性治理、生态创新均是当前研究热点,但对于将生态创新与传统制造业供应链可持续性融合相融合的研究尚属空白,对于现有文献中,无论是社会学维度还是经济学维度所定义的可持续性范畴,对于传统制造业实际经营者而言,都很难获得指导企业日常运营的可量化的指标及方法。 2 西部地区传统制造业供应链特征 2.1 西部地区产业的特征 根据地域划分,我国西部地区包括的省市有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西藏、云南、贵州。改革开放以来,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大量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对于东部地区,我国西部地区更多的是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利用人力成本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利用技术、资金、人才发展的产业较少。西部地区传统制造业的类型中,资源密集型占据多数,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烟草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炼焦业。由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再加之资源密集型制造业是西部地区发展的主导力量,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因此,需要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来达到可持续性。这也是本论文以生态创新视角来研究西部传统制造业供应链绩效的缘由。 2.2 西部传统制造业供应链特征 来自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的资讯无法进行有效的数据交换。即使制造业巨擘也在这类课题上遭遇重重困难。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还未出现,其中的复杂性显而易见。还未形成统一的产业标准,在节点企业中需要被统一的变数又太多。在现有西部传统制造业供应链中往往横跨好几个州、国家、地区的公司,而且绝大多数的公司缺乏生态创新供应链所具备的人力和知识。随着工业4.0的到来,给西部传统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冲击,西部传统制造业唯有转型升级。现在传统制造业正在向智能制造迈进,过渡。制造企业需依照用户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的同时,也兼顾控制成本与绿色生态的要求。这就是传统制造业在转型的过程中,必须着重研究智能化、生态创新供应链的原因。 3 生态创新视角传统制造业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 近些年来前人对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于2011年形成了一个小高峰,而之后出现下降的趋势。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互联网行业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供应链绩效又得到了理论界及企业的重视。针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观点,就国内而言,影响较大的学者及观点有如下:杨瑾(2013)提出了用5个潜在变量即(可靠性、柔性、协同性、成本控制及质量管理)及16个观测变量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3]。霍佳震等(2001)从10个方面评价供应链整体绩效,分别为:有形体的外在绩效、可靠性、响应速度、能力、服务态度、沟通能力、可接近性、安全性、可信性、理解顾客能力[4]。马士华等(2007)选用物流绩效、服务质量、财务绩效、响应性4个指标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衡量[5]。曾敏刚,吴倩倩(2013)以结构方程模型为工具论证了信息共享不仅可以直接对供应链绩效产生影响,而且还可以通过供应链设计和供应链整合作为中间变量间接地影响供应链绩效[6]。周驷华,万国华(2016)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信息技术能力通过信息整合这个中间变量对供应链绩效产生正面影响[7],也就说明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时应考虑信息技术能力这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