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与电影相伴共生的变迁生态,对应着银幕上所呈现的戏曲的大致形态:一、以舞台为主要的表现空间、以固定机位的摄影机把整部戏曲完整记录下来的演出实录,即“戏曲纪录片”;二、戏曲电影,即“戏曲艺术片”,指虽然突破了舞台的限制、采用实景拍摄,但依然以戏曲为主导,影像手法的运用是为了配合戏曲曲目的演绎;三、电影为主导,各种戏曲元素散见电影的不同部分,并非电影的主体,仅充当配角的角色。前两种在银幕上的戏曲演出,其本质是戏曲,具有自足性,电影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来辅助这些戏曲更好地保存、观赏与传播,而在当下影像主流、媒介主导的语境中依旧谈论戏曲的影像记录手段,对推动电影与戏曲的结合与创新缺乏积极意义,只有以元素的形式与电影全方位结合的第三种模式,才更值得我们关注,这也将是当下语境中戏曲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携手的光明未来。戏曲元素与电影的交汇,广泛存在于电影叙事、画面、声音、人物塑造乃至审美功能诸方面,而电影对戏曲情节的移植与化用,是戏曲元素与电影非常重要的一种结合方式。 著名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认为:“一切电影表现形式的出发点应当是情节,是一系列事件。”①一个个情节组成一个事件,一系列事件构成一个故事。情节是电影叙事的一个微单元;是塑造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利器;是影片力求达到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②。可见,情节在电影中的功用之明显与意义之重大。在电影中,一出完整的戏曲被打碎,择取部分揉进电影当中,参与叙事、塑造人物与表达思想,成为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不能使故事的发展有断裂突兀之感,其间无疑充满了选择的智慧。戏曲情节与电影的结合形式多样、目的各异,而戏曲情节在电影中功能的实现途径则是其研究的基础。 一、戏曲情节在中国电影中的功能 (一)参与叙事,推动故事发展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指的是“事件的安排”③,某一情节的运用要考虑到故事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就电影叙事的角度而言,情节意味着影片文本‘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每一件事’”④。作为各自独立、迥然相异的两种艺术,在电影故事中安排戏曲情节,必须充分考虑到戏曲与电影的相异性,努力寻找两者结合的关键点。电影中的戏曲情节要保留戏曲原本的特征、体现出戏曲的韵味,运用的戏曲片段要使受众从短暂的戏曲情节中窥见戏曲曲目的全貌,进而从戏曲传奇中体味电影故事;而戏曲情节与电影叙事更要严密对接,从电影叙事的角度选择戏曲片段,以完成电影情节的起承转合。选择什么曲目、哪一唱段都必须基于为电影服务的目的。 电影中的戏曲情节只有体现出其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才能使两种艺术真正融合,才能保证观众的接受过程顺畅无误,这就要求戏曲情节在电影叙事中必须承担一定的叙事功能,而实例证明,电影中的戏曲情节在电影叙事中的确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戏曲情节作为叙事线索,往往具有引导剧情发展的作用。情节线索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对于剧情走向非常重要,某一条线索可能会使故事走向完全不同的结局。电影《风声》巧妙运用了京剧《空城计》作为影片的叙事线索。京剧《空城计》描写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以空城吓退司马懿大军的故事,在电影《风声》中一共出现两次:影片第29分钟处,剿匪司令吴志国在晚上清唱京剧《空城计》,被收发专员顾晓梦立刻识破其为共产党员,京剧《空城计》是共产党情报员的接头暗号,唱此曲意味着是同党人士,而敌方要寻找的“老鬼”正是共军情报员;影片第1小时27分钟处,被敌人严刑拷打逼问无果的吴志国已奄奄一息,在病床上咿咿呀呀地唱着《空城计》,表面看仅是排遣无聊的哼唱,而实则京剧《空城计》在影片中是重要的情报传递载体,暗含着牵涉生死的关键信息,在情报的传递中,戏曲曲调、唱词的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正是吴志国在病床上的哼唱,把重要信息传递给了潜伏在医院里的其他共产党情报员,从而避免了我党地下组织的伤亡。在这部影片里,京剧《空城计》作为重要的叙事线索贯穿电影,是剧情的开端,也是叙事展开的推力,更是最终高潮的呈现,这种传递情报的方式,隐秘而具有民族特征。京剧《空城计》的原型故事也暗示着这些民族英雄们的奋斗目标与美好憧憬,抚琴退兵,还我河山。 其次,戏曲情节作为故事转折点,规约着剧情的跌宕起伏。“情节的要义不在于如实复述故事,而在于赋予故事以激动人心的效果和曲折复杂的面貌”。⑤一个故事怎样被讲述取决于情节的安排。一部打动人心的影片必然少不了跌宕起伏的剧情。亚里士多德说过,“反转和发现是情节的两个要素”⑥,“通过反转或发现,或者既通过反转又通过发现,而实现人物命运的改变”。⑦而反转就是我们所说的转折,一个故事的转折关乎剧情的走向,人物的命运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电影中的戏曲情节在叙事转折方面,也承担起了重要的作用。 孙周导演的电影《心香》中人物关系的转变就是依靠戏曲情节来完成。影片伊始,京京在北京表演戏曲,外公在广州哼唱戏曲,戏曲成为一条隐藏的线索,暗含着人物之间除了血脉之外的文化联系与艺术渊源。之后京京只身来到广州和外公同住,性格与年龄差异导致祖孙关系非常紧张。而两人关系转变的契机是京京在街头的一场戏曲表演。曾是著名京剧琴师的外公对戏曲有深厚的感情,当他看到外孙为帮助自己解决困难而在街头演唱戏曲时,既感动又震惊。“京剧,将成为影片的主要被叙事件:(外)孙向(外)祖父认同的故事的重要媒介”。“京京由厌憎这种属于外公的语言,隐匿自己理解和使用这种语言的能力,到认同于这种语言与这一语言背后的价值世界,并将其作为自己的行动方式,从而获得外公与传统的承认。”⑧影片结尾,外公与京京在河边共同高唱:“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商诸侯……”祖孙的合作意味着两人之间以京剧为媒介的大和解彻底完成,同时隐喻着京剧的传承与传统文化的延续。京剧作为叙事转折与人物关系转变的重要因素,在电影里引领剧情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