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003-9104(2018)01-0164-08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近三十年来,好莱坞长于捞取全球票房的大多都是制作精良、数字化、创新形式多样、技术含量高的“大片”。其中各种不同内容题材,不时穿越时空、折叠时空,充斥着外星人、生化人、机器人与人类争夺星球,夹杂着情仇恩怨、血雨腥风打斗的科幻片可谓独领风骚,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据美国电影协会统计,2016年美国获得的票房约为386亿美元,在其海外票房中,中国位居第一,贡献了366亿美元。中国电影市场在近十年间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各种不同类型电影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唯独科幻片始终数量短缺,甚至处于缺席或失语的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2016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统计,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达到492.83亿元,进口片票房205.36亿元,占41.67%;上映进口片102部,其中美国最多,占了46部,且大多数都是各种不同题材的科幻片。诚然,近几年来我国的科幻小说已有长足的发展,《三体》获得雨果奖后,又有多部长篇小说引起国内外的关注。据悉,《三体》也正在改编为电影,但总的来说,中国科幻电影数量太少,更谈不上从质量方面与美国同类电影进行对话或一争高下。为何长期以来中国的科幻电影在类型电影中总是缺席?而对此话题又鲜有人做出明确而较深入的探讨。今天的科幻电影已经远远越出了电影的界面,它对人类的进步、对地球文明的不断演绎,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面对如此现状,我们不禁要问,是中国电影界不屑于或不善于科幻电影制作,抑或是我们有意选择了“忘却”吗?正因为有此实际上的缺席,也就引发了笔者的种种思考。 一、探索、反思与批判:当下科幻电影的魅力之所在 《电影艺术词典》把科幻电影定义为“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其基本特点是从当今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就出发,幻想性地描述未来的世界或遥远过去的情景”[1]18。然而,纵观近年来科幻片的发展趋势,好莱坞的许多科幻大片早已是“科”大于“幻”,对于“科”的强调越来越多,而“幻”则逐渐退居为一种背景式的设置,表现在虚构的时空、人物和故事情节中。它深刻地反映了科幻片与科技力量紧密结合的趋势,不仅现实中的科技创新可以从科幻电影里找到它的雏形,科幻片中的高新技术也有不少源自人们对现实界的技术创新。二者互为补益,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一方面,技术的发展让科幻片得以呈现精彩的视听感受,如3D技术、动作捕捉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等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另一方面,科幻片中展现的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的想象为科技的研发提供了灵感。前沿高科技的想象不再是不可实现的梦幻,它正在变成了现实,走进生活,科幻片不仅让科技照亮了生活,也正在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一)电影与现实紧密相连:科技照亮了人类的世界 科幻片通过高科技手段来探索未知世界,启发了当代科技界的研发和创新,银幕中令人惊叹的各种高新科技越来越多地走向了现实生活。其中由幻想变成现实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如2008年《钢铁侠》中出现的炫酷手表既可以通话,又能上网、拍照、导航,这一科技在当时曾令所有电子发烧友们艳羡不已。然而就在几年后,苹果、索尼、三星、爱普生和耐克等品牌的智能手表都陆续上市了。这些手表都内置智能化的系统,人与机的智能交互体验成为其最大的亮点,不仅使查看时间、闹钟、天气等传统运用变得更为便利,还兼具了通话、拍照、监测运动、控制家居以及视频聊天等功能。《黑客帝国》《生化危机4》中将芯片植入人类大脑的情形令观众大开眼界,赛博格人也常常出没在各种科幻片中。据国外媒体近日报道,美国人伊恩·伯克哈特因五年前一场车祸而导致全身从肩部以下瘫痪,不过他在两年前接受了大脑芯片植入手术后,现今24岁的他终于又能自由控制右手臂和右手腕了,成为全球首例通过大脑芯片植入“复活”瘫痪肢体的人。[2]这一科研成果也已经发表在了科学杂志《Nature》上。对机器人的想象是科幻片中最为常见的重要的非人类艺术形象,《星球大战》《终结者》《机械公敌》《机器人管家》《机械姬》等片中的机器人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目前,机器人已经在物流、餐饮、交通、制造、医疗等行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人工假肢、人工肝脏、人工心脏、人工咽喉、人工关节、人造肌肉、视网膜义体等也已开始投入医学使用,将人类身体的一部分更换成机械义体已经成为现实。2016年3月,机器人阿尔法与围棋大师李世石展开的人机战,最终以4:1的结果收官。这一事件显示了机器人在现实中的强悍问世。除了模仿人类自身行为之外,超级机器人还可以拥有与人类大脑匹敌的智能思维,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人类思维的局限,这当然也必然会引起人类世界的恐慌,“我们发明了机器,但机器超越了我们”,“我们该怎么办?究竟谁操控谁?”从而它也必将改变人类对自身、对未来的探究方向。在《碟中谍4》中,男主角只要一眨眼就能够将所看到的内容拍下来并把图像即时地传送给相应的装置进行系统分析,这相当于眼部具有截图功能和分析功能,并能与计算机相连接。而这一前几年还只是想象中的情形,如今也已变成了现实,智能穿戴设备的问世,就可使人借用所佩戴的智能眼镜,在眨眼时去体验和实现上述功能。2016年日本研发了Blincam可穿戴相机,通过内置蓝牙可以把相片传送到配对的电子设备上,这和2013年研制的谷歌眼镜有异曲同工之处。2017年谷歌再次推出了Alpha Glass将光学系统内置在了镜片和镜腿部分,这款眼镜在外形上和普通眼镜无异,它不仅能拍照、拍视频、扫描二维码,还实现了智能语音助手、导航、运动监测、信息显示等其他智能设备所拥有的功能。此外,电影《透明人》中的隐身人和《哈利波特》中的隐身衣都将在不久进入人类的现实生活,如2004年日本推出了隐形外衣,2006年美国杜克大学研发出了隐形罩,2015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又研制出了超薄隐形衣等等。《银翼杀手》《克隆人》《代号47》《第六日》《逃出克隆岛》《月球》《子宫》等片中的克隆技术,《异形》《深空失忆》《阿凡达》《星际穿越》中的低温休眠技术手段,也都已在生活中能够部分实现。1996年,世界上第一个基因工程的产物多利克隆羊问世以来,克隆技术的发展被视为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2014年美国宇航局也开始研制利用低温休眠来改变太空旅行的方式。可见,科幻电影的“科”的特质越来越明显地照进了科学界和现实生活,它为生活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为科技的研发提供了启示,推动了科技创新。于是,这些带有“幻想”色彩的技术从银幕上走向科技实验中,走进了人类的公共话语空间和日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