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8)01-0072-05 随着劳动力市场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全球性流动与迁徙已然成为不可避免的潮流与趋势,各国纷纷把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作为应对金融危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作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技术技能人才在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也关乎我国在国际合作与分工中的具体位置与角色任务。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技术技能人才,提高各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人才供给主体的职业教育亟待通过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达成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目标。 一、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内外环境的必然要求 (一)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当前国际职教界聚焦的核心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教育国际化日益成为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话题,打开国内参与教育国际化合作和国际化竞争,是提升办学质量和国际化水平的重要路径。[1]国际教育界日益重视以外语能力、国际专业技能、跨文化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使命的国际职业教育界同样也在不断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职业教育要促进国际理解和包容,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责任意识的公民”,欧盟实施的多语言战略,将外语能力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除此之外,欧盟还大力推进欧洲资格框架的制定与实施,提高国与国之间职业资格认证透明度,从而使参与国家的资格证书能够彼此互认,实现劳动者在欧洲的自由流动。德国将培养全球视野和全球责任意识作为职业学校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在哥本哈根进程后,德国主要采取了促进职业资格与学术资格等值、预测劳动力市场的技能人才需求、实施“双元制”等多种职业人才培养项目以及制定经济补贴政策等措施,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2]美国2006年起就开始实施以国际化为重点的社区学院项目,英国又紧随其后颁布了一系列战略文件,将国际化要求融入各级各类教育之中。由此可见,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培养学生掌握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先进技术能力,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交流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界的基本共识。 (二)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倒逼职业院校办学要素系统优化的重要契机 无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源危机”和“质量危机”,传统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办学路径已经日益满足家长、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而实现办学重心向“内涵提升”的转变,提升办学质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摆脱发展困境的当务之急。然而,由于尚未建立起公平竞争的职业教育市场,职业院校在缺乏外部环境压力的情境下,很难积极主动地通过内部变革,触动校内固化的利益格局来实现办学质量的提升。但是,通过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引入外部竞争并吸取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恰恰是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的重要路径。2014年6月由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要“有计划地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人才培养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实施跟踪和赶超战略,鼓励职业院校与国外高水平院校建立一对一合作关系”。以国外先进职业院校的办学为标杆,引入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将为我国职业院校办学要素的系统优化提出新的要求和契机,优化的领域不仅涉及了人才规格、培养模式,也将会触及教学手段和学习资源,对职业院校改革必将提出全方位的挑战。通过优质职教资源的引入对于激发职业院校的创新活力、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是服务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出口国,中国的商品、服务、资本、劳动力正在大规模的向国外流动,“中国制造”已经深深地嵌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这必然导致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与国外的标准、规则、语言、文化、观念的对接与互动日益频繁,这就需要提升国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外语能力,而对于技术技能人才而言,掌握国际先进的专业技能将成为其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必备条件。尤其是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也需要开始走出国门,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者和输出者。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急需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的缺失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瓶颈。[3]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不高,人才培养的标准和人才培养质量还未能够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在国际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上还缺少足够的话语权力。而诸如“一带一路”“南南合作”等国家对外战略深入实施的关键恰恰是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上述对外战略的推进将寸步难行。因此,职业教育是否能够培养出一批技术水平高、适应能力强、精通相关外语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将成为国家对外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而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则是达成上述目标的重要前提。 二、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把握好三对关系 (一)把握好“适应规则”与“制定规则”的关系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现实写照,就是一个不断地在办学各个要素上实现与国外先进标准进行对接的过程,不断地通过调整自身的办学方向与行为适应国际规则的过程,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都是现有标准与规则的接受者,始终都处于一种被动模仿的境地,在标准与规则制定上尚未掌握足够的话语权力。但是职业教育国际化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单向的适应国际标准与规则的过程,也要在适应过程中通过模仿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标准与规则,这既应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开展的出发点,也应成为评判职业教育国际化效果的重要衡量指标。尤其是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与实施,本身就是要改变当前的国际规则,掌握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力,发出中国的声音,这其中理所当然包括了职业教育的一席之地。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主流是合作,但同样也是一种竞争,而且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对现有标准与规则的适应与学习,也就无从谈起挑战与超越;但如果又仅局限于对现有规则与标准一味地模仿与适应,也将因此而丧失发展的动力而失去引领世界的机会。因此,在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应处理好适应规则与制定规则的关系,在学习与适应的过程中逐渐实现创新与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