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的部署,蕴涵着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承前启后的崭新视域和意境。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是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为“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①,基于“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压茬拓展改革广度和深度”②,将公共权力资源的配置和公共管理能效的优化,从行政管理体制上升到国家治理体系的层面统一谋划,通过统筹布局执政权、行政权及各种公共事务管理权的权力设置、权力关系、权力运行机制,在新的改革坐标系中“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③,必将带来我国行政体制及相关体制的深刻变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任务重要而艰巨。 一、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以八个明确、十四条基本方略为内核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将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承担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四大历史使命,带领全国人民通过发展生产力、优化生产关系、夯实经济基础、完善上层建筑,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效回应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及其对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新要求”④,切实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的战略部署,必然要求着眼国家治理体系创新,通过整体性改革,对分配、使用各种社会资源,聚合、发挥各方社会力量,掌控、稳定各类社会秩序起重要作用的公共权力机构和行政体制作出适应性调整。 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实质上是通过在公共管理领域推进以权责体系战略调整为主攻方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目标是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体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创新。公共管理领域权责体系的战略调整,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需要的全局性、深刻性、长远性重大调整,是牵引公共管理领域各项变革的关键,抓住权责体系战略调整,就理清了纷繁复杂改革任务中有的放矢的头绪。以权责体系战略调整为主攻方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涵盖各类公共权力机构及其权责的整体性、内涵式、有机化改革,在公共权力的供给端,对执政、行政以及各类公共事务管理的机构、权力、职责,进行凸显整体结构合理的集约调整,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明确了改革的着力点、突破口、进击道。根据上述要求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体制,需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形成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统筹各类机构合理布局及权责有机设置,按照国家治理的主要职能,确定各类机构履行治理职能的专属权力和职责,理顺各类机构及其权责的运行关系,通过整合公共管理体制要素,优化公共管理机制环节,构建以新型党政分工合作关系为基础突出国家治理的公共权力供给体系,形成各类机构分工明确、相得益彰、合作有序、相辅相成的权责布局,凸显内涵式改革的张力,在贯穿党的领导作用的同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市场和社会供给优质高效的公共权力服务。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管理体制,关键在于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党与政府的关系。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根本是与西方国家体制中政治与行政两分法截然区别开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与行政的耦合范式。这一范式的关键是处理好党的领导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形成党的领导与政府管理有机统一。在我国,党与政府的关系,是政治领导与行政管理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经济体制改革时强调指出,“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1](P.500)。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党的领导发挥着方向性、战略性、核心性统领作用,政府管理发挥着路径性、战术性、推进性运行作用,体现在权力配置上,党委掌握“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权力,决定行政工作方向、路线、方针、政策的决策权,政府在党委领导下,拥有贯彻党委的重大决策的行政决策权和执行权;体现在职责配置上,党委承担主司谋划发展布局,制定重大战略和政策,保证发展方向的执政职责,政府承担主司落实发展布局,制定实施战略和政策,保证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行政职责。处理好党的领导与政府管理的关系,必须将政治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谋划和推进。长期以来,涉及公共管理的体制改革,基本上走的是一条行政体制改革的单边路径,即就政府系统内部调职能、设机构、动人员,虽然不断取得有效成就,但因为缺乏在政治体制架构中与其他各类机构的统筹改革,难免因执政与行政权力、职责的交叉、重叠设置,导致机构、编制、经费、项目等行政资源配置的结构性不协调等问题,使单一行政体制改革难以满足解决体制机制中深层次问题的需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将政治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党的领导,要体现在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既要在改革过程中全方位体现党的领导,又要在机构和行政体制中全方位体现党的领导”,⑤“党政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是党执政的重要载体,需要通过改革,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正确履行职责的各领域各环节,”⑥在党委、政府之间构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区别又有统一的新型机构形态和职责体系,“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从制度上保证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⑦ 二是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济社会能否蓬勃有序的发展,取决于各种建设要素以什么方向聚合、以什么环境谋事、以什么预期发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党是把握方向驾驭走势的执政力量,政府是营造环境稳定走姿的行政力量,市场是配置资源提升走速的创造力量。党的执政力量具现为“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作用,政府的行政力量具现为通过行政程序和方式,将服从党的重大决策和服务市场发展统一起来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市场的创造力量具现为对资源进行动态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党、政府、市场的关系是三种力量和三种作用缺一不可且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关系,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领导,需要政府在把握发展公平、质量、秩序中形成行政推动,需要市场营造发展的生机、活力、效率得以支撑;政府提供取信于民的行政权力供给,需要坚持党在把握权力配置、品质、价值上的坚强领导,需要市场证明权力供给充分必要的有效性;市场有效配置资源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党的领导在政治上把舵,需要政府管理在行政上撑腰。处理好党、政府、市场的关系,必然要求基于完善“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⑧对公共管理权力和职责在党政机构以及各类机构之间进行统筹设置,“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放足放到位、该提供的服务提供到位,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⑨以高效优质有为的公共权力供给,减少权力体系的内部摩擦,降低权力运行的外部成本,提高权力服务的内外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