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7)10-0101-07 一、引言 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关系在人力资本理论兴起后,逐渐引起学者的关注。Schultz(1962)指出,决定人们工资的是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教育创造了人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技能[1]。Doeringer和Piore(1971)认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对在职教育培训的实施不同,加剧了市场分割,促进产业分化[2]。Tabbron和Yang(1997)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在全球竞争中生存,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合作[3]。Tushar Agrawa(2012)指出了印度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如职业教育成本过高,办学缺乏必要的资源,这些影响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4]。 国内学者更关注职业教育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如王贤(2009)、刘家枢(2011)等学者从宏观上论证了职业教育要应产业结构调整来进行变革[5][6],刘培艳(2013)等学者认为,要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作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准,加快专业结构优化,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7]。后续学者加强了定量研究,如秦虹(2013)、刘水国和牛旭光(2014)等进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比较,认为两者不相适应[8][9]。朱新生和谢忠秋(2011)、王伟(2012)等采用时序数据建立回归模型的方法,认为“职业教育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率明显”[10][11]。 大多数学者从宏观视角关注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的问题,但作为职业教育直接推动者、改革者和最关键因素之一的教师往往被忽略,是研究的缺憾。尤其是“十三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将会迈得更快,职业教育必须加速转型,切实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本文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从职业学校教师对产业结构的关注、对产业结构做出适应性改变以及这种改变产生的影响等三个递进的视角,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建议。 二、调查设计 (一)调查区域 中国科协调研课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状况调查”项目组于2015年5月至9月在全国4个区域、14个省份进行问卷调查(见表1)。在调研中,共计发放问卷5175份(其中职业学校75份、教师51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32份(其中职业学校71份、教师4861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5.3%。
(二)调查维度 维度一:职业学校教师对学校所在省份产业结构结构关注情况。旨在考察职业学校教师对产业结构的直观了解,是一种整体性的感官反应。如果教师对产业结构熟悉,说明他具有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其自身素质也将因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反之则得到相反的结论。 维度二:职业学校教师对学校联系区域产业结构设置专业的看法情况。专业是学校的品牌,新专业代表产业发展的前沿,是新兴行业企业未来的方向。教师对学校是否围绕地方需要开设专业,既有参与权也有表达权。对于定位合理的专业,教师愿意参与其中并奉献自身力量,对于有问题、需要优化的专业,则可以提出看法和改革思路。 维度三:职业学校教师近3年参加行业企业技术咨询、研发等横向项目情况。参与行业企业实践是职业学校教师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表现,代表他们不仅愿意参与教学改革,还努力加入行业与企业的技术咨询、研发之中,这是职业学校教师联系产业结构调整做出实质性改变的标志。 维度四:职业学校教师对自己所在专业开设与新兴产业有关课程的关注情况。新课程是教师联系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教师是否关注、是否参与,体现了他们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态度。该维度得分高,表明教师接受新兴产业变革的意愿强,开展课程改革的态度越鲜明,反之则表示教师对产业变革的关注度不够。 维度五:职业学校教师对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或进修的看法情况。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除了要发挥职业学校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还要让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行动起来,多开展针对性的素质提升计划,把专家“引进来”,让教师“走出去”,解决好教师能力提升的“最后一公里”。该维度以教师为调查对象,结果更真实,更具说服力。 (三)调查项目 根据调查维度,我们设计了李克特式调查项目,包括了6组陈述:“我知道学校所在省份产业结构”“学校设置是否密切联系区域产业结构”“我近3年参加了行业企业技术咨询、研发等横向项目”“针对新开设的专业我加强了知识和技能更新”“针对产业发展新趋势学校组织了教师有关培训或进修”“总体来讲,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能满足教学需求。”每一陈述有“非常符合”“符合”“部分符合”“不符合”“非常不符合”五种回答,分别赋分5、4、3、2、1,用以说明被调查对象的态度强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