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认为大地是万物之母,也是保护子女、五畜、五谷的女神。所以把大地称为额和德勒黑,意为大地母亲。蒙古人把大地作为神秘的超自然力量来崇拜,这与他们依赖自然草原生活有密切联系,草原不仅造就马背民族的生命,而且赋予了马背民族的独特品格。草原是母亲,孕育着强大的生命意识和情感意识。蒙古族人对草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草原儿女保卫着他们的家园,并且先于其他民族掌握了一种生态理念。在工业文明急剧发展的现代社会,蒙古族题材故事影片将草原精神及生态观以电影符号的形式淋漓尽致展现出来,引起人们的思考和重视。 一、作为“景观符号”的草原 麦茨的电影符号学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电影不是真正的语言,但却是一种具有表意性符码的特殊语言。我国的蒙古族题材故事影片在拍摄中合理运用电影语言,展现民族文化。从目前电影拍摄的实践来看,草原符号是电影建构本民族文化的核心语言之一。通过草原符号的多种艺术方式的图像展示,使民族文化记忆更好地凸现出来。 在蒙古族题材故事影片中,对内蒙古大草原的展现无处不在,草原是蒙古族生命和文化的孕育。草原一直是蒙古族精神的寄托,灵魂的安放地。蒙古民族就是草原,草原就是蒙古民族。蒙古族题材电影注重对独特的自然风貌展示,创作者将自然景观同对所属民族的浓厚情感相融合。广袤的草原不仅作为民族历史展开的地域空间和人物活动的场所,还寄托着创作者的主体情感和审美理想。这些内涵在电影语言上,以草原的景观符号加以凸显,以地理地貌的形式呈现。 就景观符号的表现形式来看,代表性的大约有以下几种: 应云卫的《塞上风云》②巧妙的镜头处理创生出了独具特色的草原符号,在视听语言上让人耳目一新。影片开始打出字母“成吉思汗的陵寝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然后是远近景交替的草原风光,运动镜头以平移为主,以悠扬的蒙古民歌打破草原的寂静。只用了短短的三分二十秒,便展现了此时草原的丰美,牧民生活的快乐、安宁。驼队行走于沙漠的构图和叠影,使影片产生一种粗犷的美感。同时,影片既有较长的移动镜头追拍,又有景别跳动比较大的镜头组接,体现出一种中国式的人物塑造、镜头处理方面的特有方式。 《季风中的马》导演特地安排了两组景深的镜头来凸显草原沙化后蒙古族牧民和被他们视为生命的马的悲惨遭遇。远景是淡蓝色的天和沙漠化严重的草原,草原的荒漠化,不仅使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使他们陷入了精神家园丧失的痛苦之中。 《天上草原》阿妈宝日玛的出场则是在水天相接的草原背景中,人物沿银幕X轴线由左进入,渐由中景走入前景,构成舒服顺畅的视觉效果。人物和景物比例协调,运动方向舒畅,并且给予草原拟人化的性格,赋予了它人的灵魂。在视觉上给人以极大的美感。 《狼图腾》在电影故事的一开始,用了一个空镜头和特写镜头,呈现了一幅锡林郭勒大草原广袤和空灵的美,给观众眼前一亮的美感。 草原基本都是这样一幅精美的画卷:一望无际的丰美草地,如绿毯般平铺在天地之间,三三两两的蒙古包点缀其中,悠闲的羊群慢慢地划过我们的视线,高高的颧骨上有着太阳红的蒙古族姑娘,提着羊奶桶大步朝我们走来,脸上洋溢着知足而纯真的笑容,而马背上的汉子无不高大英武,面膛黑红,勇猛而彪悍。他们策马扬鞭,驰骋于万里疆场……丰美草原俨然成为蒙古族题材故事影片中的标志性符号。内蒙古草原独有的景观形成了影片扑面而来的“草原风”,引领观众走入广袤无边的草原,身临其境地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貌和地域文化。 二、作为“情感符号”的草原 情感是电影一种内在的表达语言,也是一部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其中有导演本身对于草原独特的感情,也有影片需要所要表达出来的感情,这些情感中更体现出蒙古民族坚强不屈、淳朴、崇尚自由的精神、性格与价值追求。 1.导演个体的情感 塞夫、麦丽丝执导的一系列影片中都有对草原风情的完美展现。塞夫曾说:“草原是我们的生命,我们不愿意像美国西部片那样把草原拍得荒凉,而是想方设法把它拍美拍漂亮。这是一个感情问题,也是我们的生命需要。”③他们将蒙古族最本真最原始的一种生存状态以及对草原的感情以最美的镜头刻画出来。 他们的影片也的确是这一番话的完美注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中,大比例地使用白与黄的色彩来展现草原风貌,这两种色彩既能浓墨重彩地泼绘出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风光,又颇富寓意,飞雪的灰白好似覆盖着危险、灾难,而霞光的金黄则像包含着爱、希望和胜利。这两种色彩组合在一起,再加上如血的残阳、庄严壮美的乐章与辽阔无边的大草原,一起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此外,影片《东归英雄传》中伴随着清脆鸟鸣、蜿蜒流淌的河流和广袤的山川,《悲情布鲁克》中布满皑皑白雪的山川,《骑士风云》中象征强大生命力的茂盛的森林,都将蒙古族的地域风光描绘得如诗如画。到拍摄《天上草原》时,影片中展示出的草原已超越了自然风光本身,更被赋予了一种精神象征意义,就像蒙古族人的心灵一般,在美丽、古朴与宁静中渐渐苏醒,接受着现代文明的冲击。④这是塞夫、麦丽丝眼中和心中的草原,也是他们情感的承载地。 影片作为电影工业,部分存在为了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从导演的角度没有倾注太多的个人情感。蒙古族导演宁才拍摄于2003年的影片《季风中的马》⑤颠覆了以往草原题材电影的传统套路,第一次直面环境日益恶劣的草原以及那里人们的现实状态,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具有现实主义人文关怀的草原题材电影佳作。影片中,草原美丽的风光不再,那份传承了千年的马背上的自豪感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沙化的环境,还有生存的困境、现代文明所带来的不安和杂乱。当代表现代文明的广告车队开进草原时,嘈杂的音响使主人公乌日根的妻子惊恐失措,捂住双耳逃避却摔倒。古老草原文明视若神灵的马,被放置在色情场所的舞台中间,半裸的演员骑在马背上,在电影中,草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达到了极致。《季风中的马》直面草原的受到破坏的现状,在拍摄过程中对草原的取景,为了使保护生态主题深入人心,一定程度扩大了草原受损状况,从而达到社会舆论宣传的效果,提高人们保护草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