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本文把纪录片的摄制和观看当作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技术中介,纪录片身份和真实性问题也是放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中来考虑的。本文中的感知安全,是一种考量人与技术关系的基本尺度,由于本文以讨论视觉技术为主题,相应地,也是讨论视知觉安全问题。在考量人与技术的关系的时候,以人之为人应有的样式作为基本框架,换句话说,人是生命有目标、行为有限制的高贵而负责任的主体,是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意义上的可以构成“我与你”关系的主体,①视觉技术,凡是增益人的主体性及其所带来的感知能力,被看作是安全的;凡是损害、瓦解、甚至替代人的主体性及其所带来的感知能力,就被看作是不安全的。 人类根据天生固有的视觉机制发明了各种视觉技术,似乎是对视觉恩赐的肯定和颂扬。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所谓“暗箱”(camera obscura)技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到19世界的摄影,一直到20世纪的电影,无不拜暗箱技术所赐,成为各个时代视觉艺术和文化产业的重镇。虽然20世纪中叶以来,就开始有论者从不同维度对暗箱技术霸权进行各种批判,②但并未改变暗箱技术作为主流的视觉技术,在艺术、工程和科学等等领域为人类所使用的状况。本质上,暗箱技术符合人类的视觉机制,没有给人类的感知安全带来影响。在电影领域,尤其是以纪实为特征的纪录电影领域中,从注重或者彰显作品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对应关系,满足观众对真实的认知需要方面来看,暗箱技术主导的摄录手法可以给上述两种需求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在电影胶片时代以及模拟摄录时代,纪录片的身份总体来讲是容易辨识的,制作方、播出平台以及受众对什么是纪录片,在认知上具有高度重合性。 数字摄录技术诞生以来,这种高重合度不复存在,人们对所观看的到底算什么,可以有多种解释。尤其是虚拟现实(virtue reality)技术进入纪录片领域之后,纪录片的身份问题以及讨论真实性的维度和焦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借用唐·伊德“人—技术—世界”连续统,来分析和界定数字视觉技术对纪录片所带来的人—世界感知能力的结构性改变。伊德将“人—技术”的连接称为“具身关系”,好比我们戴了眼镜,人和眼镜成为一伙,共同去应对(看到)外部世界;将“技术—世界”的连接称为“诠释关系”,好像我们看电影的时候,人作为一边,摄影机(技术)和外部世界(拍摄对象)构成另一边。③ 所以,我们需要从诠释学关系和具身关系两种维度来考察视觉技术与感知安全问题,具体到本文的研究对象纪录片,就是从这两个维度重新考量纪录片的身份问题。 诠释学关系图示:我
(视觉技术—真实世界) 具身关系图示:(我—视觉技术)
(视觉技术—真实世界) 在诠释学关系的维度中,“我”和世界的关系,已经被“视觉技术—真实世界”构成的固定的纪录片文本确定;而在具身关系中,“我”和视觉技术联手,“我”的观看方式也变成视觉技术的一部分,纪录片不再是稳定的文本。这两种关系维度,改变了纪录片创作和观看中“人”—“技术”—“世界”这个连续统之中各个节点的性质和状况:在诠释维度中,“人”既是纪录片的创作者,也是理想中的观众,“视觉技术”和“世界”的联合就构成一个具有固定阐释含义的纪录片文本,即被作者也被理想观众所观看;到了具身维度,当“我”和“视觉技术”联合之后,虽然“视觉技术”和“世界”也联合成一个文本,但是已经不再是静态的文本,而是根据“我”如何使用“视觉技术”而变成一个可以更改的文本,“我”也无法和纪录片文本保持观察的距离,反而成为进入纪录片文本的一个视觉维度。 视觉技术竞争中“暗箱”与3D 人类特有的“双眼视觉”(binocular vision)生理机制,是人类生命有机体的一个天然部分,它不是人的发明,也不是一种技术,而是整全的人本来所具备的恩赐。人类视觉和其它知觉一起,感受人类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保持和他的同类以及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人类发明各种视觉技术,其中长盛不衰的就是符合透视原理的“暗箱”(camera obscura)技术。暗箱原理和人类“双眼视觉”生理机制相仿,所以,由暗箱技术衍生的绘画、摄影和电影等,虽然彼此之间常常发生严重竞争,但体现的实际上是“双眼视觉”框架内人与外部世界认知关系的各种竞争性诠释,本质上并没有给人类的感知安全带来威胁。 有研究称,文字记载中最早体现“暗箱”观念的是公元前5世纪的墨子,然后是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斯多德。但是“暗箱”成为技术装置,一直到公元15、16世纪的交替,成为欧洲尤其是意大利画家们的辅助工具。④19世纪初叶,暗箱技术体现在摄影技术中,19世纪末,暗箱技术延伸至电影。到如今,符合透视原理的暗箱技术一直是人类发明的各种视觉技术中的主流。它被广泛使用在艺术、工程和科学等等方面,成为人类了解和掌控外部世界的重要的技术基础,以至于哲学家们都以为,“视觉”在所有感觉中是最尊贵的。甚至,人类也因为“视觉”而变得自大。(Jay,1993:p.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