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17.12.20 一、问题提出 促进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是高等职业教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的重要突破口。2014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强调,到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并对高职院校办学资源和教学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1];翌年,国务院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又提出人才尤其是制造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2],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制造产业发展需求赋以重望。因此,本研究在《决定》实施中期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实施初期,运用实证方法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产业适应机制问题,探明机制中的有效和无效作用路径,寻求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改革路径,这对助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更好落实《决定》精神以及为制造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进展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我国第三产业空前发展带来了经济结构明显变化,有学者开始关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产业的问题[3]。随后20年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研究话题一直处于低迷阶段。但近10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产业适应性问题已然成为热点话题,诸多学者分别从某一区域产业发展或某一类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出发,探讨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相关问题,其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一)人才培养过程优化是提升产业适应性的主要路径 尽管研究者在不同范畴上探讨了促进高职院校适应产业发展的改革路径,但强调通过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来使其更加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已成为共识。其主要观点包括:高职院校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承担着基础任务[4],其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就必须革新人才培养过程[5],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方式与教育教学模式[6],建立多渠道培养、多元化评价、多层次使用、多方式激励、多方位服务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7],并通过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过程[8]。 (二)办学资源条件与人才培养的产业适应性紧密相关 办学资源尤其是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实践资源等,被认为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重要条件因素。其主要观点包括:教师资源、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不足是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重要原因[9];整合社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等有利于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10];产业转型升级也要求职业教育强化岗位技能培养、优化课程设计、完善教学团队[11],尤其要建立产教融合的课程体系、真实实践教学资源与环境、实践型教学团队融合[12];此外,研究者在探讨高职教育适应诸多具体产业领域,如智能交通[13]、新型工业[14]时,也提出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建设。 (三)产教协同机制影响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程度 促进产教协同被视为提升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对接程度的重要路径。其主要观点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15]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16];应强化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的动态匹配和“同频共振”[5],强调市场导向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4],注重培养多元技能人才以增强与产业集群人才需求的对接[17];应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产学研合作、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改革等[18],整体改革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和保障体系等[19],使人才培养质量更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三、理论构架与研究假设 已有研究表明,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根本路径在于优化办学资源条件和促进产教协同,前者属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条件性因素,后者属于人才培养过程的生成性因素。尽管已有研究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某些增长点,但从实证出发,遵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实践逻辑,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资源条件、教学过程、培养效果与产业适应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探讨该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及其系统优化路径仍显不足。因此,本研究吸纳已有理论观点,立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实践逻辑,来构念并分析人才培养过程的资源条件、教学过程和培养效果影响其产业适应的系统结构。 根据有关研究,本研究将资源条件的关键影响因素确定为课程资源、专任教师、兼职教师和实践条件;将教学过程的关键影响因素确定为理论教学和实训实习;将培养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确定为知识掌握和技能掌握;将产业适应的关键影响因素确定为毕业生专业选择和从业兴趣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匹配、专业能力与产业工作任务匹配、通识就业能力与产业工作环境匹配,且分别简称为“人岗匹配”“能力胜任”和“环境适应”。鉴于本研究以局部区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的产业适应情况为分析对象,其难以有效探索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总数量与产业发展人才总需求之间的协同关系,故在产业适应衡量方面排除了人才培养总数量与结构同产业人才需求总数量与结构的匹配因素;同时,鉴于本研究仅考察高职院校内部人才培养过程的产业适应机制,故在产业适应衡量方面排除了高职教育系统外部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