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不管如何选择,归根到底都要回到供给和需求两个侧面来思考问题。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供给与需求总是在动态中实现均衡,均衡只是例外,不均衡则是常态。中国正在面临生产过剩的局面,到底是供给侧出了问题,还是需求侧有了麻烦,需要给出解释和建议。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中国政府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然是意识到供给侧的问题是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文化产业也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管文化产业的产能过剩不如能源、钢铁产业一样严重,但依然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在出版领域,明显存有编辑能力过剩。目前全国每年生产超过40万种图书,其中有一部分并没有销路,导致出版单位库存的积压与行业利润的大幅下降,也造成了国家资源和文化产能的浪费。在产品复制的环节上,产能过剩现象尤为突出,比如传统报纸的发行量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明显滑坡,因此对印力的需求也在急剧下降,但如今各大报业集团的印务中心依然按照过去巅峰时期的发行量配置印力,显然存在供需错配现象。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课题。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与学理依据 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是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在递减。需求管理政策主要通过政府投资和释放流动性等手段拉动“三驾马车”来实现经济增长,属于短期刺激政策。但是,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只是以支出法核算的GDP三大组成部分,主要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经济发展的原因,更非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①因此,需求管理政策虽然能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的保增长效果,但不能根本上扭转经济下行的趋势,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产能过剩、库存过大、成本过高、效益过低等副作用和后遗症。 中国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背景还在于:第一,是立足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高度,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举措。2015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723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97%,而全球文化强国,例如美国,版权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在2010年已达1.627万亿美元(约10.8亿人民币),占到美国GDP的11.1%,中国在全球文化贸易市场份额比重不足4%,而美国达到了42%。第二,是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和人民文化消费新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推进文化民主的必然选择。2015年,中国人均GDP达到4.93万元(约合7370美元),但从文化实际供给来看,不仅存在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更有供给结构严重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低端文化产品存在过剩,中高端优质文化产品相对缺乏,同质化产品过多而差异型产品相对较少。 从学理上说,被经济学现代供给学派公认为理论鼻祖的是萨伊的供给定律。法国学者萨伊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认为,“供给能够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意即在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供需双方通过价格调节可自动达到均衡。实际上,自动创造需求的供给一定是有效供给,即可以卖得出去的供给。卖得出去,供给就能获得收入,收入就会带来需求。显然,萨伊定律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有效的市场,它能给出正确的信号,让供给者的供给恰好能够有对应的需求。有效的市场至少需要包含三个条件:生产要素能够自由交易,企业能够自由进入任何产业,价格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只有自由地交易,才能迅速地再配置,从生产率较低的地方转向较高的地方;企业只有自由进入任何产业,才能迅速纠正产业结构的扭曲,较快地弥补暂时的短缺;价格只有由市场决定,才能给出正确信号,指引资源的流向。回看中国制度环境的现状,远远没有达到这样的条件。第一,有一大部分资源被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占有,但国企并不是一个按照市场规则行事的机构,即使大量亏损也不会退出,换言之,国企内部的大量资源是无法再配置的。第二,企业并不能自由地进入所有的产业,因为存在垄断和进入管制,比如新闻出版。第三,一些重要的资源价格仍由政府管制,如图书价格、土地价格。因此,萨伊描述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仅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阶段市场均衡时的一种状态,只和当时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相吻合;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社会需求也发展到了“马斯洛需求”的高级阶段,单纯价格调节已不再能“出清”供求失衡。换言之,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是西方“供给主义”学术思想的套用,也不是英美“供给主义”政策实践的搬演。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各有侧重,存在差异。第一,文化领域是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的重要构成,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实现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供给”的“去产能”任务;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布局,有助于实现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的“补短板”任务;发展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有助于实现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降成本”任务。第二,文化领域是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独立板块,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既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又要考虑到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双重属性,在追求经济效益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第三,文化领域不仅是配合经济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引领经济领域改革,从国内实践看,许多地区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如青海吾屯热贡文化艺术村、景德镇乐天陶社大学生创意市集以文化创新为引领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构筑了经济发展的重大支撑和区域转型的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