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仅仅以一种被感知的方式存在:它是一种对色彩的感觉及其混合,除此之外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米歇尔·亨利(Michel Henry),《看见不可见之物:论康定斯基》(1988年版第74页) ……想象一下任何强度和可变性的色彩。它在事物的表面闪烁,或者深深浸染于其中;它如此强烈地吸引着我们,以至于我们好像被吸收进了一个浸透着深沉的原色(如红色和蓝色)的场域……或者,我们会置身于这样一个色彩斑驳的空间之内,在其中,不同的色彩自由移动,交换着色调(tones)和色度(hues),就像在森林中,树叶、灌木和光斑在我们眼前摇曳;或者像天空中的各种气态物、云、彩虹、光束,溶解在不断变化的形态当中。 色彩提供给我们一些最有力也最矛盾的视觉经验。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觉得色彩是理所当然的。与此同时,我们也觉得它像是一种强化模式,一种增强的感觉——不仅是看见、更是活着的感觉。一方面,我们的视觉经验是由有关形式、轮廓和形状的感觉组成的,正是这些感觉定义了我们看见的事物。另一方面,色彩给了我们关于事物的不同感觉。色彩不是把物体剪裁出来,而倾向于流淌在不同物体的表面,随着光线和阴影的程度而剧烈变化。经典美学常常让这两个方面陷入对立——形式还是色彩究竟哪一个对于视觉艺术来说更为本质?传统美学倾向于把描述、描绘和形式的艺术置于更加优越的地位,色彩由于其无定型和短暂的性质等而次之。但无论如何,人们可以宣称,现代艺术——尤其是绘画,鉴于其在临摹对象的时候缺乏稳定性[印象主义、野兽派、表现主义,以及从康定斯基(Kandinsky)到罗斯科(Rothko)的抽象性冒险],①更多唤起的是生理感觉,而不是形式的概念化本质——已经在歌颂色彩的流动了。 色彩在某种意义上一直既让人无法理解,也无法忘记。形式和轮廓或许能够定义那些我们知晓并且能够命名的单个物体,色彩却更多地作为光线这一观看的特定条件的产物,标记着主客体相遇时知觉产生的瞬间。色彩有名称,却没有什么词汇可以定义(甚至真正地描述)对任何一种特定色彩的感觉——它们只能作为视觉经验存在。如果形式和形状更多地涉及我们的触觉和理解能力,色彩本质上寓居于视觉之中,提供了所见之物的感官因素。色彩提供了对光的分析——能够分解成全色域的光谱。一般而言,光是色彩和视线的媒介。因为有了光,色彩看上去甚至能够脱离物质实体;举例来说,被投射的光线在空间中运动,并着染物体表面——无论是由剧院照明用的彩色透明滤光板承载,还是由被染过色的玻璃窗或者彩色电影的投影所过滤。物质性的事物能够溶解于色彩的相互作用之中。 作为一种现代的、技术性的艺术,电影甫一问世,就想解决色彩问题。但是,在电影中(或许甚于那些更为传统的艺术),色彩常常被视为次一等的因素——无论是从审美的,还是历史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主要的误解——认为色彩在电影进化史上出现较晚,直到最近才被纠正。或许因为电影是这么一种艺术,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电影的历史也常常被描述为从简单到复杂的“进步”。根据这种观点,电影最初是原始的——简短、无声、黑白。逐渐地,电影变得更长,有了色彩和声音,以及一整套华丽的特效,比如3D。实际上,正如安德烈·巴赞(或许是最伟大的电影理论家)数十年前就指出的,电影从一开始就试图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将这些元素都容纳进来。托马斯·爱迪生从发明电影的最初设想开始,就试图将活动影像和他的留声机结合起来。电影的其他发明者也受到3D立体视镜的启发,想要创造浮雕一般的立体移动影像。许多早期的移动影像是有色彩的,色彩系手绘而成。由于各种原因,声音和3D在一段时期里被边缘化了,虽然这两种技术在早期电影史上分别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与一般认知不同,色彩在电影诞生最初的数十年里,的确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其实在默片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如此。黑白电影的主导地位仅仅出现在有声时代。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审美的、技术的,甚至纯粹是存储方面的原因——早期的色彩运用虽然被专家所知,然而直到最近,对大多数人而言依然湮没无闻。当代电影史家、电影制作者和电影档案管理员现在重新拾起了早期电影色彩这个几乎已经被遗忘的遗产,并试图让更广大的公众也能够接触到这些色彩斑斓的遗产。这本书②里汇集了大量的图片和文章,通过复制那些在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运用了色彩的电影的单幅画面,我们尝试再次培养出对于早期电影色彩之丰富性的认识。这些画面全部都是从原始的硝酸盐胶片中扫描下来的,这些胶片目前保存在荷兰EYE电影学院。 今天,最知名、最常用的电影色彩的形式是直接摄制得到的,经过化学的和光学的过程,色彩被捕捉到胶片上(精确程度有所不同)。做到以摄影捕捉色彩是一个复杂的技术进步过程,经历了数年光阴。首先应用于静态摄影中,然后才出现在活动摄影中。有两种广泛应用的摄影上色法——加色法和减色法。减色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处理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色彩最终被压印在了影片上面。特艺(Technicolor)③、柯达、矮克发(Agfa)④公司的上色技术都是减色法。加色法的应用相对较少,主要在默片时代早期实验性地使用。这种方法运用多种色彩过滤装置来操控光线,在影像上添加各种色彩,尤其在放映中比较常见。加色法能够创造出美丽生动的色彩,但是需要复杂的放映准备工作,而且常常受困于无规律可循。加色法从未能成为电影上色的主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