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重回公众视线 2017年夏季的世界影坛,最受瞩目的影片一定是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这位英国导演用106分钟,将77年前的这段历史重新带回公众视线。但不同于诺兰之前的所有影片,如《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敦刻尔克》是其作品序列里的异数。甚至不同于传统战争片,如《拯救大兵瑞恩》,《敦刻尔克》也是好莱坞的异数。 这不是一部高悬英雄主义的动作大片,有的只是求生、绝望、勇气。没有历史大背景的交代,没有前因后果的铺排,甚至没有具体的敌人。整个狭长的海滩被抽离得就像一个不真实的战场。尽管诺兰擅长的玩转时空没有辜负观影期待,影片将三个空间维度(海、陆、空)和三个时间维度(一周、一天、一小时)不着痕迹地编织在一起,但没有了《盗梦空间》中炫技似的架设几层时空,人物由“回家”的欲望而推动的强大行动力。这一次,一个小兵与对岸21英里的“家”之间,只有被大海带走又带回的挫败和无力感。受限的视角模拟出每个个体的真实感受。战场上的普通士兵的确无法知晓丘吉尔内阁如何争议,德军在身后如何推进,每小时能运走多少有生力量,一切都没有解释。对白极少,甚至没有内心独白。在大历史中,小人物没有多大主宰命运的机会,更勿论主宰历史。 这也许是诺兰的历史观,但另一方面,对于这段欧洲人熟悉的历史,诺兰显然有着“影响的焦虑”。作为一名英国导演,他的成长应该是伴随着敦刻尔克、不列颠空战、诺曼底登陆等背景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并未走远,父亲一辈参与过的这些战役及其伴随的勇气、坚持与传说,沉淀为这个岛国的民族记忆。而且,这是一段有影像以来的历史,当年的战争纪录片及建立在文献影像基础上的影视作品都将这段战争记忆反复言说。尤其是BBC的剧情纪录片《敦刻尔克大撤退》(Dunkirk)将这次行动做了全面而又细腻的呈现,也使得诺兰只能在叙事的夹缝中找寻属于自己的时空。 二、公共电视对敦刻尔克的再现 由于《敦刻尔克》对背景的抽离,希望通过这部影片了解历史的观众恐怕会失望。这也使得很多人找出BBC于2004年播出的剧情纪录片系列《敦刻尔克大撤退》来补课,BBC和ITV合作的流媒体平台BirtBox也趁势重推这一历史纪录大片。此系列共三集“撤退”“撤离”“拯救”,全景式描绘出“二战”中这一欧洲甚至世界战局的转折事件。此系列获得2005年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之休·威尔顿奖最佳专题纪实系列。作家杰拉德·奥多诺万(Gerard O'Donovan)在《每日电讯报》评价此片:“杰出的戏剧化……叙事经济,紧凑,不忸怩作态、不感情用事,却又体察入微地看待战争的恐惧和胜利”①。 影片第一组镜头就奠定了整个系列的历史观与方法论。头盔下一张特写的士兵的脸(搬演),接海滩的镜头(文献),接一群士兵入水的背影(搬演),接船的残骸(文献),接两名士兵(搬演,镜头摇晃),接海滩(文献),接士兵洗刷血地(搬演)。这组镜头伴以士兵的画外音“怎么会变成这样?我们人数如此之多,不该在此结束。……他们说没有一个人是孤岛,任何人的死亡都会削弱我。别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整个系列使用大量搬演与少量珍贵历史镜头结合的方式,重构了指挥官、士兵、救援民船、丘吉尔内阁几组人物,文献影像、搬演段落与口述历史被有机纳入一整套视听系统,凸显实时美学。其中还出现了以往的纪录片中看不到的一些因素:鲜明的人物性格、有意味的对白、充满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英式幽默等。 (一)纪实与重构有机结合 不同于BBC《消失的古代城市》《英国史》对于遥远古代的再现,敦刻尔克是一段影像时代(照相、电影诞生以来)的历史。但过去的纪录影像往往是事件性记录,粗线条地、片段式地勾勒历史的进程,如战争题材纪录片的焦点多是领袖人物、少普通士兵。对大人物的记录往往缺乏多角度地细节性展示,表情、神态很少被捕捉到,即便是拍摄士兵也是多群体,少个人。搬演努力在原有文献素材基础上补全诸多细节,且这种补全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超越了作为修辞身份出现的、辅助叙事的手段,而成为一种结构性因素。如当年的敦刻尔克海滩(文献、全景)接载有士兵的小船入海(搬演、近景),或者防波堤(文献、远景)接防波堤上士兵向前移动(搬演、全景)再接士兵登船(文献、全景)……使观众对这段历史有了多角度、多景别的感受。这样的细节扩充手法在20世纪初BBC战争剧情纪录片中被用到了极致,而细节恰好是更能带来历史感的。 值得一提的是,纪实段落不仅与重构并存,还被有机整合进一套形式系统。《敦克尔刻大撤退》的第一集,叙事线跟着跨越英吉利海峡驶向法国海滩的猎犬号。一开始是军舰的镜头(文献),接船舱内军官讨论作战计划(搬演)。比尔上校走出船舱,比尔看向远方,对所看之物表现震惊(搬演),接前方海滩燃起的硝烟(电脑特技),很好地将纪实和重构整合到一起。又如军车行驶(文献),接车中两人对话(搬演),顺着其中一人的眼光向外看,切到从车上往外拍摄的镜头(文献),通过主观视点系统地将真实影像与搬演镜头有机整合。 (二)实时美学与现实主义符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