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经济学含义和核心要义 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的经济学含义和核心要义包括交易成本的降低、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和技术进步的催动等三方面。 (一)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本质上是交易成本的降低 交易成本①是在社会化大分工中为完成交易而发生的成本。我国正在推进的“放管服”、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等改革,都可以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全面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建设的地方保护行为,并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从源头上防止排除和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进而削减行政型交易成本。深化“放管服”改革,同时扩大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可大幅降低企业的行政型交易成本。加快建立竞争性要素市场和现代流通体系,降低市场型交易成本。强化垄断行业国企改革,完善竞争政策体系并加强反垄断执法,可大幅削减市场型和管理型交易成本。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减少市场主体间信用信息不对称,完善履约监督机制,进一步减轻市场型交易成本。 (二)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本质上是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 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本质上是对相关主体间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降低税费成本是调整政府和企业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在收入法GDP四大部分中,劳动者报酬归属居民部门,生产税净额归属政府部门,而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则归属企业部门,降低税费成本就是要降低生产税净额,则归属企业部门的营业盈余相应增大。降低人工成本就是要缩小劳动者报酬份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份额相应提升,有利于减轻企业人工成本上涨压力,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因而是调整资本和劳动间的收入分配关系。降低融资成本就是要压缩金融机构的盈利空间,更大幅度支持实体经济,本质上是调整虚实经济部门间的收入分配关系。降低能源原材料成本就是压缩能源和原材料企业的利润,而更大幅度地支持下游实体经济企业,促进上下游间形成新的、更有效的收入分配关系,因而调整的是上下游企业间的收入分配关系。 (三)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本质上是技术进步的催动 从经济学角度,技术进步就是指一定量的投入能生产更多的产出,或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如图1所示,技术进步能使等产量线由A向左下方移动到B,使企业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投入减少,也就降低了单位产品的成本。
图1 技术进步对等产量线的影响 二、对当前我国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基本判断 我们运用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法,在对总成本和分项成本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作出基本判断。 (一)工业总成本持续上升 从历史比较角度看,工业总成本持续升高。用“总成本水平=(总产值-利润)/总产值”这一公式测算工业成本水平,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成本水平呈上升趋势,“十二五”时期平均成本水平为93.53%,较“十一五”期间上升了0.54个百分点,而且近几年成本水平连创新高。从构成看,根据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原材料成本占我国工业成本的60.7%,能源成本占10.4%,人工成本占9.2%,税收成本、物流成本和融资成本则分别占4.7%、2.7%和2.3%,原材料、能源和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占较大比重。 从国际比较角度看,我国总成本水平高于美国。我们利用美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结果表明,美国成本水平呈下降趋势,金融危机前成本水平为80%~82%,而金融危机后在78%~80%之间波动。相比之下,我国总成本水平高于美国,且差距呈扩大趋势,2005年-2015年,我国成本平均水平为93.25%,高出美国近14个百分点,2005年这一数字为12.05个百分点,到2015年就达到15.66个百分点(表1)。从分项成本水平看,除了人工成本比美国低12个百分点外,我国其他成本均高于美国,其中原材料成本比美国高20.7个百分点,能源成本高2个百分点,税收成本高1.7个百分点,融资成本高1.5个百分点,物流成本高0.1个百分点(图2)。
图2 中美工业成本分项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投入产出表2012》、http://www.bea.gov/industry/gdpbyind_data.htm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二)能源原材料成本依然较高 从历史变化趋势看,我国工业生产者燃料动力类购进价格指数从2011年的128.9逐年下降到2016年的81.0,能源价格有所降低。从国际比较看,我国部分能源原材料价格偏高。水、电、气及少数原材料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受各级政府不同程度控制,价格与国际水平相比明显偏高。2015年我国工业用电均价为0.79元/千瓦时左右,而越南为0.36元至0.62元。我国天然气供应层层转供加价,用气企业需要“先款后气”,企业用气成本约是美国的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