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7)04-0067-05 对平民生活和命运的关怀是冯小刚电影的一贯特色。从早期平民的自娱自乐——1997年的《甲方乙方》、1998年的《不见不散》,自我折腾——2000年的《一声叹息》、2003年的《手机》,到对平民社会命运的关注——2007年的《集结号》里对无名战士荣誉地位的追寻、2011年的《一九四二》中对战争灾难中平民命运的描绘,无不灌注了这种平民情怀。2016年的《我不是潘金莲》把这种思考更推进了一步,把一个平民的命运和当代官场生态的互动作为重点,26个官员成为电影真正的主角,直指影响当代中国平民生活和命运的一个关键因素,成为2016年中国银幕上的一道独特风景。《我不是潘金莲》就其对平民问题思考的广度,更为宽阔;就其对当代中国问题的把握,更为深刻;就其对当代中国平民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追究,更为一针见血。在近年市场化拜金大潮下,《我不是潘金莲》是难得一见的独特的、富有责任感的优秀之作,显示了冯小刚在艺术家的良心和市场化趣味中保持了一种难得的平衡。 一、早期的平民叙事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根据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由范冰冰领衔主演,郭涛、张嘉译、于和伟、张译、赵立新等联合主演。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李雪莲,因为被假离婚的丈夫污蔑为“潘金莲”,于是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从镇到县,由市到省再到首都一路申诉,坚持不懈地为自己讨公道、要清白的故事。由于各级官员的不作为和只对上级负责的态度,使李雪莲的遭遇由一桩普通的离婚案成为了政治事件。电影上映后,由于其题材的敏感性以及在电影形式上的创新,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支持者和反对者在不同渠道与平台上各抒己见、针锋相对。其后,冯小刚导演与万达院线针对排片量引发了“骂战”,更是将《我不是潘金莲》推向风口浪尖,无疑使这部影片的放映成为了一个公共文化事件,以及一个兜售各方观点和价值的场域。本文将关注点放在《我不是潘金莲》文本本身以及冯小刚其他影片中一贯传达的平民情怀。 《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和丈夫秦玉河办理假离婚的原因是为了在县城多分一套房子,这与社会上层出不穷的“离婚买房”新闻相联系。同时影片生动地刻画了不少官员的形象,他们在面对李雪莲问题时的相互推诿、丑态百出,如同现代版的“官场现形记”,向观众淋漓尽致地展现当代官场的“众生相”。冯小刚在访谈中提到这部影片传达的道理是:官员不担当就是腐败。虽然《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官员中并没有谁是十恶不赦的人,甚至可以说李雪莲的离婚案和各级官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因为官员们的不作为,对李雪莲不是躲避就是推诿,导致最后“妻告夫”转化为了“民告官”,使李雪莲不得不进京上访并且惊动了中央领导,诚如片中所言,“蚂蚁变成了大象,芝麻变成了西瓜”,所有经手李雪莲离婚案的官员几乎都被撤了职。一个普通妇女的离婚案造成预想之外的轰动影响使故事本身的荒诞性倍增,这是冯小刚在影片中用喜剧形式、幽默语言的外衣来包裹严肃主题的惯用手法。虽然冯小刚在这部电影中极力弱化政治要素,就像影片通过将原著小说中“史为民”“荀正义”等角色名字改写为“史惟闵”“荀正一”进行软化处理,却反而使讽刺意味更为含蓄与沉劲。 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影片并没有着重站在影片中某个特定人物的立场上进行叙事,而是通过影片旁白将故事连接起来,因此并没有绝对的主角,观众很难站在李雪莲或是那些官员的视角上出发对某个具体的角色产生共情。影片成功地反映了一些官员的官僚主义作风,而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在影片中也不是一个讨喜的角色,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传统意义上的“刁民”。李雪莲跟前夫秦玉河的约定,是基于多年夫妻感情的信任,虽然是“假离婚”,但就像法官王公道所说:“不管当时假不假,从法律上讲,有了这个本本(离婚证),你的离婚就是真的。”这个情节反映了制度社会与乡土伦理之间对冲的实态。然而,李雪莲长期生活在充满人情世故的农村中,不懂法,只认理。她在十年间的不断上访,不仅使她失去了正常生活,而且一到“两会”期间,她便成为各级官员重点盯梢的对象,甚至连市长也来她经营的小店亲自劝说,并派专人看守,以防她又闹到北京去,让官员们又丢了官职。影片最后,因为前夫秦玉河出了车祸意外去世,让李雪莲这十多年的上访没有了意义,连被告也没有了。心灰意冷的她到果园寻死并未成功,被果农一句话点拨,自己在北京开了家小餐馆,开始了平稳的新生活。这段开放式的结局暗示了虽然李雪莲的上访问题因意外得以解决,但没了李雪莲,“还会有王雪莲、刘雪莲、张雪莲……”《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各级官员从未真正认真解决过李雪莲的问题,一切都是为了敷衍上级领导,李雪莲的无奈并没有人真正关心。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表面上是通过叙述一段“民告官”的离奇故事来揭露官场百态,实则表现了他一贯坚持的平民情怀。通过对平民日常生活中琐碎情节的发现和影像加工,来表达李雪莲以及像李雪莲这样许许多多的平凡百姓的尴尬处境。 “艺术不一定都需要曲折离奇的情节,也不一定都要塑造超凡的英雄。实际上,电影真正的、独特的领域是平凡的事件,电影教会我们品味日常平俗事物的魅力。”[1]当一些导演热衷于描述所谓“上流社会”的声色犬马时,冯小刚却一如既往地选择讲诉平民的故事。这次他将目光对准一位平凡的农妇,为普通群众发声。一位普通农妇的离婚案发展到最后变成了政治事件的脉络本身,并不是影片极力厘清的逻辑。李雪莲需要的只是前夫的一句“公道话”,而各级官员想要的却是“不上访”,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拦截阻挡李雪莲进京,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地方官员在“两会”这种敏感时期一心只求稳定的态度。影片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官场生态的白描图,而图中却暗含了平民的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