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是2015年以来国家关于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是从供给端发力,通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而文化产业作为结构性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为供给侧改革提供积极力量,取决于能否消弭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阻碍性因素,其中最主要的阻碍性因素就是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要素不够活跃。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文化产业涉及行业门类众多,同质性不强,本文所指的文化产业仅为内容产业。 一、文化产业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 关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源问题,经济学家在长久的摸索中逐步将其分为外部驱动力和内生动力两部分。宏观经济学认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出口,这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外部动力。国内很多学者在提到“内生动力”时多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消费转型、品牌建设、民生工程等角度论述,实际上,通过政策、金融、税收等手段刺激经济增长,也只是经济增长的外部条件,不是内生动力。根据经济内生增长理论,所谓内生动力,指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体内部要素,包括知识积累、科技进步、人力资源、创新等。在文化领域,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产业原创力差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产业,内容产业的生命在于原创。“原创”的概念是指由作者独立创作、具备社会共识价值的文学、艺术或科学性质的作品①。原创力是一种基于原初创作的能力。原创力缺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原创作品少,比如戏剧产业近年来出现“编剧荒”、“剧本荒”,据2014年出版的《中国剧本创作白皮书》显示,青海全省60岁以下仍在活跃的创作人员仅有5人;江苏省平均一个剧团才0.7个编剧②。二是原创作品的质量差,有些行业并不缺乏原创作品,但质量却参差不齐,最典型的是影视和动漫行业,海量的文化产品并不能转变成有效的文化需求。以电影行业为例,2015年中国共上映国产片278部,票房总额271.36亿元,占市场份额的61.58%,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47部③。但是中国电影却连续冲击奥斯卡19次没有成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远逊于好莱坞电影。三是原创作品内容雷同,以实景演出为例,自2004年张艺谋导演的实景山水演出《印象·刘三姐》成功以后,全国各地掀起“印象剧”热潮,2015年全年在演旅游演出剧目195台④,但演出内容雷同,模仿抄袭痕迹明显,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商业气息浓厚。 (二)内容产业所占比重不高 内容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居于核心位置,它的占比高低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文化内容产业所占的比重越高,说明文化产业的价值链越高端。在欧盟的“Info2000计划”中对内容产业的定义是: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中国通常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内容生产、文化传播渠道、文化生产服务、文化装备制造、文化消费终端制造、生产性文化服务六大门类,具体门类分布情况整理如表1:
根据《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年鉴—2013》的统计标准分类,2013年文化内容生产的从业人员为337.23万人,资产总额19167.14亿元,主营收入13017.12亿元,增加值4971.36亿元,在文化产业中的占比分别为23.7%、24.4%、20%、27.7%,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相比,内容产业所占的比重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不高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出口额近年来持续增长,但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所占比例较低。2014年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为1353.87亿人民币,而同年我国贸易总出口额为14.39万亿元,文化产品出口不足贸易出口总量的1%⑤。在出口的文化产品中,知识产权为他国所拥有的与为自己所拥有的产品之比是6:1,这意味着在中国所有出口的文化产品中,有70%以上的知识产权为他国所有⑥,这些文化产品不是中国创造的,而仅仅是中国制造的。 在版权引进和输出方面,中国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近年来版权输出种类一直在增加,但2012年中国引进包括图书、录音制品、录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软件、电影、电视节目等版权17589种,输出同类版权9365种,仍存在8224种版权的逆差。
图1 2005-2012年版权引进及输出情况⑦ 二、供给侧视域下文化产业内生增长的驱动要素分析 对于文化产业尤其是以创意为核心的内容产业,具有明显的精神消费特征,驱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内部要素是创新、创意和人才,只有通过创意创新才能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从这个层面来说,文化产业天生就具有供给侧改革创新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