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形成了明显的城乡差距。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发展不能是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或者这一部分像欧洲、那一部分像非洲,而是要城乡协调、地区协调。”①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的战略思想;十七大提出,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然而,时至今日,实现城乡一体化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本文将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维“资本三循环”理论,用资本逻辑对此进行研究,探讨中国城乡关系的资本困境、突破口及其实施路径。 二、关于城乡关系的研究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城乡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就城乡关系做过集中的论述,其城乡关系思想散见于一系列经典著作之中。马克思将城乡关系的发展分为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三个阶段,并对各阶段均有充分论述。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分离是劳动分工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乡对立的本质是城市剥削农村。“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相对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③“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④马克思主义认为,城乡关系最终会走向城乡融合。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的分离,而是实现城乡融合,达到城乡融合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高境界。”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想消灭城乡对立和城乡差别,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促进生产力高度发展,实现农业工业化、乡村城市化,城乡分离和对立的消除才具备条件。恩格斯认为,“大工业在全国尽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并主张使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发生密切的联系⑥。二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恩格斯认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废除,断定说人们只有在消除城乡对立后才能从他们以往历史所铸造的枷锁中完全解放出来,这完全不是空想!”⑦ (二)西方经济学的城乡关系研究 1.对西方发达国家城乡关系的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乡空间二元结构理论初步形成,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针对英国日益严重的“城市病”,于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 theory)。霍华德(2010)在书中倡导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之后,Saarinen(1943)针对城市过分集中的弊病,提出了城市发展及布局的“有机疏散理论”(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zation)。Wright(1935)提出的“广亩城理论”(broadacre city theory)将城市分散思想发展到了极致。Mcgee(1991)提出的“城乡融合区”模型倡导城乡整合的思想。Douglass(1998)从城乡相互依赖的角度提出了区域网络发展模型。Tacoli(1998)提出的“城乡连续体”(urban and rural continuum)理论则倡导城乡相互作用的发展模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出现郊区化(也称“逆城市化”)趋势,并在七十年代基本完成。在郊区化过程中,城乡差距得以缩小,城乡矛盾得以缓和,城乡融合也逐步实现。“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的概念由美国学者Berry(1980)提出,用于解释大都市发展趋缓、城市人口和资源流向农村及小城镇的过程。美国学者诺瑟姆(Northam,1963)通过对西方国家城市化过程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城市化过程呈现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即“诺瑟姆曲线”),验证了“逆城市化”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诺瑟姆把城镇化过程分为起步阶段(城镇化率低于30%)、加速阶段(城镇化率为30%~70%)和稳定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大于70%)三个阶段。在城镇化中后期,城镇化增速趋缓甚至停滞,出现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不仅被看作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也是研究城镇化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 2.对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结构理论的研究。美国学者刘易斯(Lewis)提出了城乡二元结构理论,他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指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农业部门并立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的中心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结构转换(Lewis,1954)。一些学者对二元结构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例如,“农业的作用主要是向不断成长的工业部门提供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剩余价值”(Olson,1985);“随着工业的迅速增长,在农业对工业提供要素支持的同时,工业发展也会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Davis and Golden,1954);“城镇化也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且城镇化速度加快使农地非农化的速度加快,从而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Alig et al.,2004);“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但长期偏向于工业和城市的政策,使农业发展长期滞后,从而制约了工业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Ranis and Fei,1963)。钱纳里、赛尔昆(1988)选取具有普适性的5个主要指标构建了“发展型式”模型,将发展中国家城乡关系的演进划分为合一、分离、对立、融合与一体化五个阶段。麦基(Mcgee,1991)在对东亚国家城市化进行长期研究后提出了“城乡融合区”概念,指出它既不是乡村亦不是城市,而是兼有两者的特征。